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烧结矿质量因素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了在烧结原料、烧结矿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方面影响烧结矿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提高烧结矿的质量找出理论依据。提出了目前在研究提高烧结矿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反气相色谱法测定燃料乙醇专用吸附剂对水和乙醇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反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燃料乙醇专用吸附剂在60~130?℃范围内对水和乙醇的吸附,并用环境扫描电镜对吸附剂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由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计算出水和乙醇的分离因子和吸附剂吸附水、乙醇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s)、吸附焓变(ΔHs)等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水和乙醇的吸附焓变分别为-37.41、-4.59kJ/mol,属于物理吸附过程。吸附的ΔGs、ΔHs均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过程,低温度有利于吸附。吸附剂对水的吸附比乙醇强烈得多,可以选择性吸附水分,达到脱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唐山钢铁厂烧结原料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找出铁矿石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其烧结互补性来指导烧结配矿,可得出烧结原料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4.
保护渣的组成直接影响渣膜矿相及其性能,保护渣是否适应连铸生产,关键在于保护渣是否有适宜的组成,所以,研究保护渣的组成对渣膜矿相以及性能的影响对铸坯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总结了保护渣的组成对渣膜矿相以及性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应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昌平锰银多金属矿矿石工艺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及单矿物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昌平锰银多金属矿的矿石工艺性质,尤其是银矿物的工艺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冀东地区金矿产出较为集中,且地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比研究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以及成矿条件,认为冀东地区金矿床成矿岩体应定位在燕山期花岗岩体,控矿构造定位于断裂或剪切带处。石英脉和黄铁矿脉可做为较好的直接找矿标志,此外,硅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对金的富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光衍射等手段,对河南通宇中碳钢Q345B连铸结晶器保护渣进行物质组成分析.查明了该型保护渣中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根据这些结果判断该型保护渣的原料条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热与润滑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同钢种对保护渣及渣膜性能的要求不同,适宜的保护渣物质组成是熔渣结晶和渣膜形成的关键,因此,掌握各组分对结晶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以设计出保护渣合理的物质组成,实现控制渣膜结构以满足不同钢种对润滑与传热的要求.主要综述了保护渣中各物质组成对结晶温度、析晶速率、结晶矿相及结晶率等性能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同时就继续深入研究保护渣物质组成及渣膜的结晶性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寺沟铜钼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小寺沟铜钼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表明该矿床与花岗斑岩体、地层、构造、围岩蚀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尖晶石[(Mg, Fe, Zn, Mn)(Al, Cr, Fe)2O4]是一种典型的镁铝氧化物,常用于宝石、陶瓷及微晶玻璃材料中。近年来,一种颜色为矢车菊蓝色的天然尖晶石晶体出现在市场中,备受收藏者和设计师们的喜爱,其价格也不断攀高。天然钴尖晶石常呈矢车菊蓝色,透明,长波紫外光下显示弱-中等的绿色荧光,短波呈惰性,变色钴尖晶石在日光下常呈矢车菊蓝色而在白炽灯下呈紫红色。采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聚焦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阴极发光等测试技术获得了天然钴尖晶石和变色钴尖晶石的谱学特征,并探讨了其颜色成因和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天然钴尖晶和变色钴尖晶石属于镁尖晶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MgO和Al2O3,平均含量分别为25.77%和71.37%;此外,过渡族元素Zn,Fe,Co和V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 337.85,831.53,99.52和58.26 μg·g-1。天然钴尖晶石与变色钴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与普通尖晶石的特征峰基本一致,其中红外光谱在517,589和704 cm-1处的主位均发生红移,其红移范围在5~33 cm-1之内;拉曼特征峰集中在300~800 cm-1范围之内。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阴极发光测试结果,认为天然钴尖晶石的颜色是因晶格中所含Co2+,Fe3+和V3+中的电子跃迁共同作用所致。由于Co2+发生自旋禁阻跃迁4T1g(4F)→4T1g(4P)使得可见光橙黄区(550~630 nm)内产生吸收带,而V3+的外层电子跃迁(3T1g→3T1g(3P))和Cr3+的外层电子跃迁(4A2E2)使得可见光蓝紫区(400~490 nm)内产生吸收线,可见光中红光和蓝光均匀透过,从而使其产生变色效应。该研究基本确定了天然钴尖晶石的谱学特征和成色机理,以及变色钴尖晶石的变色效应,为其科学鉴别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天然钴蓝色尖晶石与普通蓝色尖晶石、合成钴蓝色尖晶石的区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商贸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