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一种多分辨率小波变换来进行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识别.该方法选择各个尺度下的小波系数幅值的一对最大最小值作为特征向量,对表面肌电信号作5尺度小波分解.对内旋动作、外旋动作、握拳动作、展拳动作的多尺度分解结果证明,该方法提取的特征信号用于识别时比传统方法的分类精度高.  相似文献   
2.
路子贇  高隽  韩晓新  李援  卢鹏 《光子学报》2008,37(8):1703-1707
提出了一种引入反馈调节机制的新局部鲁棒光流场计算思想.该思想结合局部法和全局法的特点,首先划分整场为有公共边界的子块,定义距离来判断每个点的子块归属,然后在每个子块内进行光流约束和平滑约束正则化的优化计算.将光流约束中的光强残差作为控制参量,衡量光流准确度的峰值信噪比作为输出,经反馈处理,调节控制参量使光流估计准确度趋向最优.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结合反馈调节机制局部光流场计算法能使光流准确度获得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适应能力,该文研究了基于观测器的广义系统非脆弱控制问题.针对控制器和观测器不确定性都是时不变且有界的情况,应用线性矩阵不等式(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LMI)方法给出了非脆弱观测器存在条件,应用广义代数Riceati不等式(Generalized algebraic Riccati inequalities,GARI)方法解决了基于观测器的广义系统非脆弱控制问题;给出了非脆弱控制器和非脆弱观测器的参数表达式.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如何优化该课程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杨益飞  骆敏舟  邢绍邦  韩晓新  朱熀秋 《物理学报》2015,64(4):40504-040504
以永磁同步发电机为研究对象, 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数学模型. 针对永磁同步发电系统在某些参数和工作条件下出现的混沌运动现象, 在考虑系统扰动的情况下通过求解Riccatic方程得到满足最小性能指标的输出反馈控制增益矩阵, 并将该增益矩阵反馈到系统中, 用来改善系统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 基于Riccatic方程的最优输出反馈H控制, 在系统发生扰动时, 能对混沌运动下永磁同步发电机做出快速响应, 使系统脱离混沌运动, 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用于铸造行业的自动配料称重系统,阐述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介绍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异步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分别建立了交流感应异步电动机模块、矢量控制器模块、Park变换模块、逆变器模块、磁链观测器模块以及电流控制、速度调节等模块,再进行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构成了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并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显示了电机负载变化时转矩、转速的动态变化曲线,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用性,为实际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与调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电机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电机概念抽象、规律复杂、部分理工科学生学习电机的理论理解下降、以及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缺乏联系等,使用三个案例分析了直流电机起动方式,阐述了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学生将会深刻理解matlab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和电机学等后续课程的关联性。实践表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从培训目标、培训思路、培训模块与内容和培训考核四个方面,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的培训实施方案,并重点探讨了方案中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和企业实践三个模块的内容与目标要求。实践证明,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培养电气工程专业职教师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被作为模板在其它培训基地推广。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建设的背景与基础进行了回顾,确立了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主要建设目标,提出了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主要建设措施,明确了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主要预期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效益,总结了立项建设以来的建设成效,指出了后续的主要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