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密度层空气重介流化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密度层空气重介流化床的形成和分选过程进行了研究,论证了现有的空气重介流化床难于进行有效的三产品分选,确定了具有锥形过渡段的特殊床型结构,形成了可用于三产品分选的双密度层空气重介流化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煤经热处理(炭化)以及煤与KOH共炭化对酸洗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经炭化再用盐酸洗涤,可以在缓和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酸洗脱灰率;煤与KOH共炭化后再酸洗,不仅对煤中的粘土、黄铁矿等无机矿物质有很好的效果,还特别适于脱除在一般情况下都难以除去的石英矿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气—固两相流化床中加重质颗粒特性及入选物料在流化床中的受力情况的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得出了不同粒级煤炭在流化床中的分选特性,并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半工业及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空气重介流化床具有良好的分选性能,可有效地分选50~6mm极煤炭,可能偏差E_(p)值达0.05~0.07.  相似文献   
4.
新鲜生物质热解气化半焦特性的FTI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新鲜生物质的热解气化过程,对二种新鲜生物质不同热解气化条件下的半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 IR)法分别考察了温度和水分对生物质热解气化半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在200℃热解后各种基团量增大,此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各基团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水分的存在有利于-OH、C=O基团脱落或转化。  相似文献   
5.
煤炭在能源中的主导地位不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消费国。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炭保有储量为9915.60亿吨,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约占70%,从资源量分析,煤炭具有中长期保证能力,按年产22亿吨原煤推算可供100年以上。至少在今后20年内作为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能源资源的国情,阐述煤炭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仍然是我国能源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以矿物加工工程和化学工程学科为基础,论述我国清洁煤炭能源的特点以及煤炭的加工和转化技术,指出高效煤炭加工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必须纳入新能源规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传统的煤加工与煤转化理论和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煤基多联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技术系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是当前资源配置最优化、最经济、最洁净能源的战略。二段干法选煤的灰分<8%,硫分<5%,该技术既可用于新建电厂也适用于老厂改造。  相似文献   
7.
详细讨论了选煤的意义和现状以及空气重介质流化床选煤技术目前的发展。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可实现300~0mm全粒级煤炭的高效干法分选,这将促进选煤事业及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1,1′-和1,2′-二萘甲酮结构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红外光谱仪 (FTIR)、紫外分光光度计 (UV)对在无水AlCl3 存在下萘与草酰氯反应合成的1 ,1′ 和 1 ,2′ 二萘甲酮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1′ 和 1 ,2′ 二萘甲酮结构 (对称性 )上的差别表现出FTIR、UV光谱图上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气固两相流化床中具有不同物性 (密度、粒度 )煤炭的分层规律 ,揭示了不同粒度和密度的煤炭在流化床中的分层机理 ,定量确定了能与流化床中的固有加重质混杂在一起的煤炭粒级 ,提出了气固流化床中煤炭的三级分布理论 图 3,表 4,参 7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渍法将混合催化剂KNO31%、Fe(NO3)347%、Cu(NO3)252%负载在经HF脱灰处理的商品活性炭(5F)上,并采用水蒸气二次活化的方法制备了改性活性炭(5F-AC-cat),商品活性炭和5F样同条件活化作为对比,所得活性炭分别记作M-AC和5F-AC.测定了M-AC、5F-AC及5F-AC-cat的碘值、亚甲蓝值和孔径分布;借助XRD、SEM和EDX等手段分析了5F-AC-cat上催化剂的形态、形貌和分布情况,探讨了混合催化剂的催化造孔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活化条件下,M-AC、5F-AC及5F-AC-cat的烧失率相近,碘值相近;5F-AC-cat的亚甲蓝值分别高于5F-AC和M-AC的亚甲蓝值20,mg/g、31,mg/g;孔径分布结果显示负载混合催化剂后活性炭3.5~4.0,nm的孔明显增加;证实了混合催化剂的催化造中孔能力.结合SEM和EDX结果发现,有催化气化造孔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是Cu和Fe,而且Cu的比例高达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Cu、Fe催化剂只要和煤中其他无机矿物质结合就会失去催化造孔性能;K主要是以和灰分相结合的状态存在.含Cu、Fe催化剂的催化造孔机理为氧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