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1.
为了研究河南油田春17井区稠油油藏注CO2开发的可行性,利用PVT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及压力条件下CO2在稠油中的溶解性、膨胀性及降黏效果研究,并通过填砂管实验研究了CO2吞吐及CO2-降黏剂复合吞吐的效果.结果表明:CO2在该稠油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当温度为40℃、压力为8.013 MPa条件下,CO2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CO2对硅酸钠-丙烯酰胺溶液聚合行为及产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CO2分压下低浓度丙烯酰胺(AM)在硅酸钠溶液中的聚合反应行为, 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流变仪及激光粒度仪等研究了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流变特性. 结果表明, 随着CO2浓度的增加, 产物的储能模量增加, 即黏弹性增大; 反应后生成的硅酸凝胶镶嵌在聚丙烯酰胺高分子凝胶网格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在超声波作用下, 硅酸凝胶颗粒从体系中脱离, 检测到的颗粒粒径范围在280~900 nm之间, 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 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小. 结果表明, CO2的存在使得AM及交联剂的分子扩散速度增加, 提高了AM分子之间及其与交联剂分子的接触几率, 从而提高了产物的分子量.  相似文献   
3.
使用自主研制的稠油井筒掺稀降黏评价装置对春光油田稠油进行了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了温度场对掺稀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掺稀位置及掺稀比进行了优化。通过设定4个恒温水浴温度分别为90℃、70℃、50℃及40℃来近似模拟井筒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掺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70℃井段,稠油降黏率为41%~69%;泵下掺稀降黏效果最好,出口处(40℃)原油降黏率达到86%。在模拟日产量为6 t的实验过程中,对5种不同掺稀比的掺稀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掺稀比在18%~22%时,原油黏度可以满足井筒安全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微乳酸的缓蚀行为及其在岩心中的酸化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乳酸的缓蚀行为及其在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土酸;微乳酸;油藏;缓蚀;填砂管;岩心  相似文献   
5.
CO_2在原油中的扩散规律及变扩散系数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建立CO_2在体相及多孔介质中变扩散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不同黏度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变扩散系数,并结合文献中的常扩散系数计算模型,利用MATLAB进行数据拟合与编程,对比分析两种计算方法下的平均扩散系数以及CO_2在溶液中的传质扩散行为。结果表明:原油黏度越大,扩散系数越小,扩散平衡时间越长;采用变扩散系数可以更好地解释扩散过程中的非稳定阶段与稳定阶段,其扩散行为更符合实际条件下的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6.
微管中的酸化反应:沉淀及界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玻璃微管模拟孔隙性油藏, 研究了微乳酸(O/W)、土酸(即HCl/HF混合物)在不同内径的玻璃微管中的反应. 结果表明, 土酸对微管内表面的溶蚀速率较快, 且在反应过程中发现有氟硅酸钾/钠沉淀析出; 而微乳酸的反应速度较慢, 反应过程中只发现一些蚀斑. 微管内径越小, 则反应产生的气泡越易发生聚并, 形成气液环状分布. 土酸在管内不同位置处的反应速率不同, 液气界面处的反应明显较快. 在相同压力梯度下, 50及25 μm微管经两种酸液体系酸蚀后蒸馏水在其中的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管中反应 24 h), 即其流动能力明显增大; 蒸馏水在经微乳酸酸化后的微管中流动能力增加得更明显. 这不仅直观地证明了土酸在砂岩储层中酸化引起的二次沉淀反应, 而且土酸在微管中反应的界面效应也制约了酸化效果, 微乳酸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沉淀并能消除界面效应, 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酸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掺稀降黏是超稠油井筒举升过程中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之一。针对现有的掺稀优化评价方法,根据掺稀工艺建立了超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模拟装置,通过和旋转黏度计测量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井筒降黏模拟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不同掺稀比条件下的井筒黏度变化。对比结果发现,井筒掺稀降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沿着井筒流动,稀油不断分散稠油,降黏效率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对油层的伤害,研究使用泡沫对稠油井管外窜流进行封堵.建立不同压力体系下的管外窜流物理模型,分析管外窜流出液规律和注入方式对封堵效果的影响,评价岩心和模拟窜流通道的填砂管的突破压力和封堵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气的注入方式效果最好;注入气体可以使油层压力升高到大于水窜层压力,压制水窜层水流出;稠油层注入困难,存在盖层,气和稠油不易分离,水窜层的水饱和了油层的亏空,也可以使油层压力升高到大于水窜层压力;注入流体转向主要进入了需要封堵的水窜层,泡沫封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阻力特性的有效评价方法,并依据此法指导泡沫体系的应用,以辽河油田海外河区块储层物性为例,通过物理模拟研究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阻力效应;提出多孔介质中泡沫封堵强度和有效期的量化指标,研究注入段塞、气液比及段塞组合对封堵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通过驱油试验考察优化后的泡沫体系改善波及系数、稳定产油速度、控制含水率的作用机制及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结果表明:所获取的量化指标能客观反映出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特性;试验条件下气液比和段塞组合对泡沫封堵强度和有效期的影响最大;优化后的体系在非均质储层模型中的两次封堵都取得了明显的增加产油速度和降低含水率的效果,提高采收率10%左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