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物理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通过对傅里叶方程和非傅里叶方程的比较,系统地分析了高强度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超常传热的非傅里叶效应,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即:在高强度干燥过程中,需要考虑由于热扰动的有限传播速度所引起的非傅里叶效应;当距离加热端足够远时,非傅里叶效应就变得不明显;随时间的增加,高热流密度干燥过程中需要考虑非傅里叶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局部含湿量的脉冲电导法,克服了普通电导法测试信号不稳定、重复性差的缺点.对测湿传感器的标定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试样大小对测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感器结构设计时,须注意传感器两极间距离和试样大小及湿度随空间的变化率之间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利用常功率热线法测定含湿多孔介质热物性的特殊性作了分析,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控制湿材料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的测试误差.报道了对含湿型砂热物性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4.
磁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把磁流化床技术应用于烟气脱硫的新思路,并研制了一套磁流化床脱硫实验装置.分析了磁场和铁磁颗粒的催化作用,明确在流化床外施加一个磁场且采用铁磁颗粒作为床料,可以增加流化床内的脱硫反应几率和反应效率.多种工况下的脱硫实验验证了磁流化床强化脱硫的理论分析,当采用床料dp=220 μm铁磁颗粒,施加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40 mT,钙硫质量比m(Ca)/m(S)=1.85,入口烟气温度T0=250 ℃的工况条件下进行脱硫,获得了85.93%的脱硫效率.实验结果还表明,脱硫效率随着磁性颗粒粒径的变小或磁感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依据霜层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建立基于分形理论的水蒸气在霜层中的扩散模型,并求解水蒸气在霜层中的有效扩散系数。模型以孔隙分形维数、通道轴线分形维数、孔隙率、最大和最小孔隙尺度以及水分子在通道两端飞行的直线距离等参数来描述霜层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霜层孔隙率变化时通道弯曲程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水蒸气扩散的影响;当孔隙率较小时,霜层中孔隙直径较小且通道较弯曲;随着孔隙率增加,有效扩散系数增长较为缓慢;当孔隙率较大时,孔隙率增加可能使小孔隙合并为较大孔隙,导致通道弯曲程度变小,故有效扩散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东南大学远程教育教学支撑平台的构成,包括支持远程教育的教学环境和网络环境,实时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非实时网络教学系统,基于Web网上协作学习系统,实时语音答疑系统,基于Web的教学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育资源发布系统等.  相似文献   
7.
考虑毛细滞后效应的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和传质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细滞后是未饱和多孔介质中很重要的特性之一。在许多情况下,毛细滞后现象对介质中传热和传质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引入最小梯度概念,用以描述多孔体中毛细水运动滞后的定量行为,进而建立了考虑毛细滞后效应的未饱和含温多孔介质传热和传质的系统理论,为进一步定量研究毛细滞后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生物材料在对流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探讨,着重对材料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现象进行了分析,引入了材料的收缩率概念.干燥过程中随着材料的不断收缩,湿分从材料的内部向外部的传递受到阻碍.本文就收缩过程对自由水、边界水和蒸汽运动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中热质耦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针对一维多孔介质的第一类边界条件,对高强度快速干燥条件下热质交换的普遍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研究了高强度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传热传质之间的相互耦合现象以及初始边界条件的变化对热质传递的影响,为多孔介质内部温度场和湿度场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热湿迁移机理出发,通过在液相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采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建立了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效应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的模型理论.并对方程中的热湿迁移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发展确定热湿迁移特性的有效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