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固然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道德环境密切相关 ,但是直接决定人格倾向和人格水平的是社会法治状况。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越高 ,人格就越完善。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 ,加快现代化进程 ,就必须注重和加强人格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治的推进也是不可懈怠的。  相似文献   
2.
从"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都存在着严重偏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推动高校“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解决好公民教育的根基和出发点,建构完备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将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公民意识的提升结合起来,尤其必须明确.高校“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绝不是对“两课”教育的根本否定,而是对“两课”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是“两课”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转型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不仅要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要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首先必须是素质教育,高校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积极的建设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依法行政离不开行政道德,我国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建构要以;“三个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思想为基本原则,总结革命和建设中的有关经验,继承本民族的优良官德,借鉴国外积极合理的行政伦理规则,并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其有效行使并消除行政腐败,实现行政正义,也有助于提升行政境界。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本质上是一种功利矛盾。价值取向的单向性和物欲化,市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化,短期行为以及利益观念向个人倾斜等,是转型时期人民内部功利矛盾的四大表现。人民内部功利矛盾的产生,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此,须予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以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个性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体身上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个体身上的实现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现代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所有人的正当权利都要给以平等的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法治要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杠杆,就必须与时俱进,对日益彰显的公民的个性化权利保持足够的宽容和尊重,形成真正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理想的社会环境。这既是对人权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党风对个体社会化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突出和强烈。这既是由转型期的社会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与党风独特的社会化功能分不开的。要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实现整个社会的法治和德治秩序,必须重视和加强党风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人权的视角来看,大学生不仅拥有法律权利,也拥有道德权利。因此,高校不仅要保障大学生的法律权利,也要尊重其道德权利。大学生的道德权利,既是应然权利,也是实在权利。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确立人文关怀的核心地位,彻底改变原来那种"无人"的教育,站在人权视角和高度,以宽容、理性、尊重和平等的胸怀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维护与保障大学生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9.
在头部伽玛刀的放射治疗中,经验的周边剂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剂量过低以致使此次治疗无效或者微效;剂量过高以致使病人不必要的放射损伤.本文是借鉴已有的头部伽玛刀治疗的放射损伤理论,进一步地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脑瘤在综合因素下其放射损伤与周边剂量的关系, 并通过已经开发出的软件程序,给出特定病人特定脑瘤的最佳周边剂量区间,以供临床参考,进而更好的降低放射性损伤和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城镇化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乡土文明的撕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和"安土重迁"为核心的传统孝道的演变。孝道的演变虽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其对乡土中国和"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却是深刻而不容忽视的。乡村社会对传统孝道的强调和坚守,亦是中国城镇化必须汲取的重要精神资源,新一轮城镇化当转变城市本位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和载体,保留对"乡土"的足够敬重,使"乡愁"不仅能够记得住,而且也不再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