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   5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江西永平铜矿床是位于钦-杭金属成矿带东端的一个大型铜矿床,其成因类型长期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永平铜矿床后成矿阶段含矿方解石进行C-O同位素及XRD测试。结果表明,方解石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其δ~(13)C_(PDB)值为-2.7‰~-3.8‰,平均值-3.3‰;δ~(18)O_(SMOW)值为16.4‰~17.9‰,平均值为17.2‰。该结果说明永平铜矿床后成矿阶段的碳来自于深部原生碳酸岩或幔源碳酸岩,海相碳酸盐岩几乎无贡献;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其可能经历了原生碳酸岩或幔源碳酸岩与硅酸盐岩高温交换作用。永平铜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阶段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形成的温度为122℃左右。本研究成果为永平铜矿床的成因和后成矿阶段演化的流体特征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介绍用模糊控制技术实现乳化液率的流量控制系统.主要叙述该系统流量控制的原理以及在该系统中模糊控制技术的应用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两岸分布两条A型花岗岩带,岩性主要为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为研究该地区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带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的四组石英正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5.8±1.6)Ma和(126.4±3.5)Ma(大龙山)、(127.6±2.1)Ma和(127.2±2.1)Ma(黄梅尖),其对应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4~+1.1和-7.8~-3.6、-3.3~+2.1和-3.8~-0.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为1 107~1 433 Ma(平均值为1 264 Ma)和1 432~1 671 Ma(平均值为1 555 Ma)、1 045~1 389 Ma(平均值为1 265 Ma)和1 188~1 423 Ma(平均值为1 312 Ma)。结果表明两个岩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条A型花岗岩带其他岩体的形成时代近乎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岩浆源区可能为一个富集地幔,伴随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可能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后撤而引发的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4.
以苯硼酸为识别物质,利用巯基自组装法将半胱胺与4-甲酰基苯硼酸反应形成的Schiff’s碱固定于金电极表面,构建了检测葡萄糖、乳糖、甘露聚糖的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结合糖前后电子转移阻抗值的变化(ΔR et),分别进行了葡萄糖、乳糖、甘露聚糖的分析测定。以pH 9.0的5 mmol/L K3[Fe(CN)6]-5 mmol/L K4[Fe(CN)6]平衡电对溶液作为检测溶液,ΔR et与葡萄糖的浓度在5.05×10#9~5.05×10#5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7×10#10mol/L(S/N=3);ΔR et与乳糖的浓度在2.78×10#9~2.78×10#5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1×10#10mol/L(S/N=3);ΔR et与甘露聚糖的浓度在4.35×10#9~4.35×10#5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4×10#10mol/L(S/N=3)。该方法简单、灵敏、成本低,可用于不同种类糖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NTs/GCE)测定甲巯咪唑(TMZ)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究了TMZ与DN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TMZ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发现TMZ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于0.29V处有一氧化峰,其峰电流与TMZ的浓度在3.0~1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μmol/L。对30.0μmol/L的TMZ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当不同浓度的鲱鱼精DNA加入TMZ溶液后,其氧化峰电流降低,表明两者发生了插入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化合物。紫外光谱红移增色效应说明TMZ嵌插入DNA双链之间,二者结合比为1∶2,结合常数为9.93×106 L/mol。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两岸分布两条A型花岗岩带,岩性主要为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为研究该地区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本文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带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的四组石英正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5.8±1.6)Ma和(126.4±3.5)Ma(大龙山)、(127.6±2.1)Ma和(127.2±2.1)Ma(黄梅尖),其对应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4~+1.1和-7.8~-3.6 、-3.3~+2.1 和-3.8~-0.1,TDM2变化在1433~1107Ma(平均值为1264Ma)和1671~1432Ma(平均值为1555Ma)、1389~1045Ma(平均值为1265Ma)和1423~1188Ma(平均值为1312Ma)。结果表明两个岩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条A型花岗岩带其它岩体的形成时代近乎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岩浆源区可能为一个富集地幔,伴随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可能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后撤而引发的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使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甲氨蝶呤(MTX)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并建立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测定MTX的新方法.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MT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pH 3.6 HAc-NaAc缓冲溶液中,MTX在0.86 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a与MTX的浓度在0.5 ~10.0 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S/N=3)为0.2μmol·L-1.对3.0 μmol·L-1的MTX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RSD为4.7%.该修饰电极可用于MTX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当不同浓度鲱鱼精DNA加入MTX溶液后,氧化峰电位正移,氧化峰电流降低,表明MTX与鲱鱼精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化合物.电化学研究表明,MTX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结合比为2∶1,结合常数为4.6×105 L·mol-1.  相似文献   
8.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发现,在298 K和308 K,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分别为5.28×105L/mol和6.14×105L/mol,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热力学函数说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红外光谱表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结合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模拟研究了二者的键合模式和键合机制,表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测定阿替洛尔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阿替洛尔(AT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pH 10.0的Na2CO3-NaHCO3缓冲溶液中,ATN在0.78 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与ATN的浓度在4.8~3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26,n=11),方法检出限为3μmol/L。当BSA加入ATN溶液后,ATN氧化峰电流降低,氧化峰电流的降低值ΔIp与BSA的浓度在2.6~31.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紫外光谱表明ATN的加入使BSA的吸收峰发生蓝移。荧光光谱表明,AT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