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科学技术史 章:刘老师,您好!我记得上一次给您做访谈是2007年.岁月如流,一晃便是一个7年过去了.毕业之后,尽管在学术上一直受到您的指导和教诲,甚至与您合带研究生,但由于我个人研究领域相对较窄,对您在多个领域的新进展还真是知之不多.我想,是不是可以先从我相对熟悉的科学编史学方面的研究开始,您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生物是有望带来巨大益处的新的生物体,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风险。人类学能够在看待转基因农作物和食品问题上提供重要的批判视角。为了对有关转基因生物的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区分公共转基因生物和公司转基因生物十分必要,并且还必须坚持关注新技术的社会维度和政治维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我国东北铝矿资源多次调查的史料整理,厘清了日本于1924年在辽宁烟台煤矿首次发现矾土页岩,至1930年时在辽东半岛多地调查发现矾土页岩矿区,"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又在东北组织了3次国防资源调查的史实。这些矿区的调查与发掘活动始终与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进程同步,并为其日后大规模攫取我国铝矿资源做了铺垫,成为刺激和支撑日本帝国主义开展殖民扩张和扩大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考古报告中记载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为对象,通过对50多年来出土铁器和农具的数量、地域及种类的统计和分析,初步揭示了铁农具在秦汉时期的使用范围和推广程度,并指出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农具的推广是秦汉时期我国农业飞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科学编史学(Hjstoriography)是对科学史(hisfory of 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historiographical)研究.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史家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科学家,那么科学编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则是科学史和科学史家.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科学史学史、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对各种不同的科学史进路或纲领进行研究.相对于科学史,科学编史学是一个年轻的分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致力于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学者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6.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和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中国早期铜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黑漆古’形成机理研究”、“冶金技术的社会功能研究”、“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研究”、“早期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中日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和“中日古代文物产地来源研究”两项中日合作项目及“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交流”的中美合作项目;发表“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作技术的研究”、“铜镜表面'黑漆古'中痕像的研究”、“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产物的研究”、“中国传统响铜器制作工艺考察”、“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黄铜表面着色研究”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阐明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与科学史领域的情况类似,女性主义学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兴起不过30余年的时间,但却对考古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考古学界虽不乏关于性别问题的探讨,但运用“性别考古学”理论和视角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美国学者林嘉琳和孙岩将一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性别研究论文,集编成《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一书,成为“当代中国考古学专著中,第一本讨论性别问题的研究专集”。该书按时代顺序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和汉代四部分,分别从墓葬、聚落、文物、文献等方面,探讨了性别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性别视角应用于中国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功。该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进一步引起中国考古学界对性别研究的关注,促进中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性别-科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性别研究的热点.恢复女性在科学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探讨科学女性的职业状况及女性在科学领域内相对缺席的原因,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国很多知名女考古学家均已高龄,对她们展开口述史研究已迫在眉睫;抢救她们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能为随后的考古学史和妇女史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女考古学家在新中国考古学领域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成长环境、工作状况、学术地位及成果影响等方面,对老一辈女考古学家展开抢救性的口述史整理研究工作,对中国考古学史及“性别一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推出由孟欣、章梅芳于2011年5月6日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女考古学家叶小燕研究员的访谈,分享了女性从事考古事业的亲身经历与体会,这将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西方科学史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开始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史问题。通过对关于同一主题内容的国内学者的传统科学史研究和西方学者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在研究框架与分析视角、研究目的与研究侧重、研究文本与研究结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揭示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在拓展传统科学史研究的范围,开辟对同主题问题进行研究的新维度,甚至改变传统研究的一些结论等方面体现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影响日趋明显。白馥兰作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美国学者,积极将“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到对中国技术史的研究中。她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纺织技术与生育技术的性别解读和历史梳理,揭示了中国古代性别观念与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展现了新视角应用于技术史研究的可能性与独特魅力。这一工作为中国技术史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同时还表达了对传统技术观的挑战与对传统编史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