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中篇通俗小说是介于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通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态,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明末清初诞生了一大批中篇通俗小说作品,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烟水散人徐震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李渔《十二楼》的水平最高,影响也最大。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2.
《荀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荀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王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本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大家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和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下的新小说理论方面,而对于在中国古代小说家族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文言小说及其相关理论,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其实,中国文言小说理论有深厚的积累,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小说理论大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期的文化专制不仅造成了传统诗文的僵滞,也使宋元以来的说唱艺术陷于停顿,通俗文学的发展出现困境。这种状况直到所谓仁、宣"太平治世"才有所改善。从英宗时起,明朝进入政治动荡时期,而思想文化却开始活跃起来,王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反拨以及诗文领域的复古思潮,便是这种变化的表征;北京永顺堂于成化年间刊行的词话则代表了通俗文学的复苏和成长。随着朝廷刊行《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社会文化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印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黄金时代终于来到了。  相似文献   
6.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转变文学观念开始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然而,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权力话语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学科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且付出了牺牲文学民族性和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的沉重代价,因而需要检讨和重新认识。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呼唤民族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刘熙<释名>、蔡邕<独断>、曹丕<典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任防<文章缘起>等,都重视文体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明确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说:"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的编写以文学观念为逻辑前提,编写者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想,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此外,还要有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各种文学史观念都有其合理成分,同时存在认识的局限,编写者应尽量使自己的文学史观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史自身的逻辑。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应注意做到文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