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实施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溶液共聚合,测定了共聚物P(GMA-co-MMA)的红外光谱(FT-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改变两单体投料比进行共聚合,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低转化率下(<7%)共聚物组成,重点研究了两单体的竞聚率.结果表明:GMA与MMA的共聚合易于进行,P(GMA-co-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介于均聚物PGMA(72℃)与PMMA(106℃)之间,当n(GMA)/n(MMA)=4/6时,共聚物的Tg为9l℃.采用FR和KT 2种作图法及YBR计算法对单体的竞聚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KT和YBR法较为准确,以DMF为溶剂时,GMA与MMA的竞聚率分别为2.14与0.69.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85年在山东省陶枣煤田太原组的14号和16号煤层中发现了煤核,主要为黄铁质和钙质煤核,煤核属混合型,为矿化的植物化石和少量的海相动物化石所组成,包括科达类、石松类、辉木类、皱羊凿、楔叶、芦木和腹足类动物化石,一些黄铁质的煤核中含丰富的菌藻类化石。煤核的发现对深入研究成煤植物、显微组分成因和煤的形成环境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岩石学主要研究沉积有机质的成因、产状、结构和演化历史。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特别是在烃源岩评价中的作用。已从仅是研究的工具发展为常规的手段。其最大特点在于从显微层次来认识和分析非均质性的沉积有机质特征、成因和演化与烃类形成的关系。文章综合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质赋存形式、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反光、透光、荧光和透射电镜相结合,全岩光片和干酪根光片相对比的有机岩石学方法,对我国不同时代碳酸盐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点和有机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碳酸盐烃源岩有机组分分类。  相似文献   
5.
在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实现苯基卟啉的同步合成与固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键合有对羟基苯甲醛(HBA)的交联聚苯乙烯(CPS)微球HBA-CPS、苯甲醛和吡咯为反应物, 采用Adler方法, 实现了苯基卟啉(PP)在CPS表面的同步合成与固载, 制得了固载有苯基卟啉的微球PP-CPS. 研究了卟啉同步合成与固载过程的影响因素, 同时进行了微球PP-CPS与钴盐的配合反应, 制备了固载有钴卟啉(CoP)的功能微球CoP-CPS, 初步考察了其对分子氧氧化乙苯的催化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苯基卟啉同步合成与固载的反应过程中, 催化剂的酸性与溶剂的极性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使用强极性溶剂与pKa在2.8~3.4范围的酸, 微球PP-CPS表面的苯基卟啉固载量高. 微球CoP-CPS对分子氧氧化乙苯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及其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是有机岩石学的新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地质体中亚显微的有机质,主要内容是超微组分的特征、成因、演化及其与烃类形成的关系,它弥合了常规有机岩石学(着重于显微组分层次)和有机地球化学(着重于分子层次)认识上的断层,本文评述了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重要进展,并展示了它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板桥凹陷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湖相盆地独具特色,现今油气藏气油比(GOR)变化范围为300~3000m3/t,大部分属于天然气饱和-超饱和油气藏。 本文首先基于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精细刻划了板桥凹陷烃源灶特征,有效源岩主要位于沙一段和沙三段,主体为II2-III型,有机质丰度为1%~2%的源岩对应的氢指数(HI,干酪根热解烃与总有机碳的比值)在100~300mg/g之间,源岩成熟深度范围约为3600~3800m。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沙一段和沙三段源岩的生排烃特征和组分,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湖相源岩只有在生烃转化率达到30%左右、镜质体反射率(Ro)达0.8%以上才能实现排烃,沙三段排出烃类GOR超过600m3/t,沙一段排出烃类GOR相对较低,大约为222m3/t,与现今油气藏性质较为一致。中国东部更多的实例剖析表明,源岩的HI0和初始有机质丰度是控制油气藏GOR的关键性因素,板桥凹陷天然气大量聚集成藏归因于腐殖型源岩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MCI分析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分子成分 (MCI)分析技术及其特点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 2气藏为例 ,利用 MCI技术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英南 2现今气藏储层中的烃类 (凝析油与储层沥青 )以及气藏志留系与侏罗系储层成岩矿物中的含油包裹体分子进行了地球化学成分分析 ,对比研究含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成分和现今气藏中的烃类的分子地球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油包裹体分子成分与原油和储层沥青分子成分相似 ,反映它们来源相同 ,是同一期烃类充注的产物 ,英南 2气藏油气成藏期次为一期  相似文献   
9.
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有机岩石学主要研究沉积有机质的原因,产状,结构和演化历史,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特别是在烃源岩评价中的作用,已从仅是研究的工具发展为常规的手段,其最大特点在于从显微层次来认识和分析非均质性的沉积有机质特征,成因和演化与烃类形成的关系。文章综合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质赋存形式,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煤系太原组(C_3)强还原型煤(煤相Ⅰ和煤相Ⅱ)与热史相近的山西组(P_1~1)弱还原型煤(煤相Ⅲ)相比,其反射率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Suppression)。应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荧光光度学等参数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讨论了这种抑制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富氢镜质体及由其组成的强还原型煤形成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