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化学   191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21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26篇
物理学   271篇
综合类   68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基于高陡横坡段桩柱式桥梁双桩基础承载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有限杆单元计算分析方法.分析了高陡横坡段桩柱式桥梁双桩基础承载机理及受力特性,建立了双桩基础计算分析模型.其次,根据前、后桩与边坡相对位置关系,给出了后桩所受剩余下滑力与前桩所受土压力的比例关系.在传统有限杆单元分析方法基础上,结合陡坡桩受力特征,导得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与"P-Δ"效应的单元刚度矩阵修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适用于高陡横坡段桩柱式桥梁双桩基础的有限杆单元分析MATLAB计算程序.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本文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给出了适用于陡坡段桥梁桩基的设计流程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本文计算方法正确可行,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 Spectra)测试并研究了坩埚下降法生长的LiNbO3、Fe:LiNbO3,以及Zn:Fe:LiNbO3晶体的吸收特性。分析了产生这些吸收特性的原因以及与工艺生长方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LiNbO3单晶沿晶体生长方向,其紫外吸收边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在350—450nm波段的吸收也逐渐增大,这是由于Li的分凝与挥发,逐渐产生缺锂所造成的;在Fe:LiNbO3单晶中观察到Fe^2 离子在480nm附近的特征吸收峰,并发现沿生长方向,Fe^2 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加,这与提拉法生长得到的晶体不同;在Fe:LiNbO3单晶中掺入质量分数为1.7%ZnO后,吸收边位置发生蓝移,而掺杂质量分数达到3.4%时,观察到有红移现象。Fe^2 离子在Zn:Fe:LiNbO3单晶中的浓度与ZnO掺杂量有密切关系。在掺杂质量分数1.7%ZnO的Fe:LiNbO3单晶中,Fe^2 离子从底部到顶部的浓度变化比在掺杂质量分数3.4%ZnO晶体中大,这是由于Zn^2 抑制Fe^2 离子进入Li位的能力随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造成的。就该下降法工艺技术对Fe^2 离子在晶体中的浓度分布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个把增强颗粒球和基体空心球嵌入等效复合介质空腔中的“双层嵌套模型”,研究了颗粒增强材料自高温冷却下来时,不同相中热应力的分布特点。推出了热应力在弹性和弹塑性状态的各种表达式。研究表明,随着温度降低,增强体受到压应力,基体材料中存在的静水应力为拉应力。温度继续下降,将出现自增强颗粒与基体界面向外扩展的屈服区。随增强相体积分数增大,增强颗粒受到的压应力和基体中的静水拉应力减小,增强颗粒与基体界面屈服的起始温差增大,而基体材料全面屈服的温差却减小。  相似文献   
4.
5.
木材陶瓷制备多孔SiC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椴木木粉/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经高温碳化制成木材陶瓷,然后经熔融Si反应性渗入制成了多孔的SiC陶瓷.借助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木材陶瓷和多孔SiC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阿基米德法和三点弯曲法测定了木材陶瓷和多孔SiC的显气孔率和弯曲强度.结果表明,木材陶瓷是非晶碳材料,含有C—O—C醚键、C—C双键及C—H结构等,多孔SiC是由主晶相β-SiC和少量第二相Si组成的复合材料;多孔SiC遗传了木材陶瓷的多孔结构;木材陶瓷向SiC陶瓷的转变使弯曲强度从12.6MPa提高到73.8MPa,显气孔率从64.1%降至53.2%。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人眼对颜色信息的敏感性,提出一种基于伪彩色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图像显示方法,即通过映射函数将DICOM标准图像中的65 536个灰度级映射到红-绿-蓝(RGB)颜色空间,从而以伪彩色方式显示DICOM标准图像,同时可以转化为其他图像格式。实验结果表明,DICOM标准图像中不同的区域会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人眼可以直接有效地观察到DICOM标准图像中的许多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7.
选取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类型区的滨海旅游区——亚龙湾、巽寮湾和北戴河作为案例地,基于3地30 a气象数据进行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在统计近5 a网络关注度各月指数的背景下,建立回归方程分析气候舒适度与网络关注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空间差异下的滨海旅游区旅游气候舒适期季节分布、舒适期长短、舒适度变化幅度具有纬向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其网络关注度随气候舒适度升高而增大;网络关注度变化幅度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这与气候舒适度变化规律一致;游客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气候舒适度可能是造成游客网络关注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研究鹰嘴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核黄素、异黄酮、膳食纤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鹰嘴豆在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含量不断下降,由未发芽时的18.42%降低至第9天的13.50%。鹰嘴豆氨基酸的组成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在发芽过程中,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有所下降,谷氨酸含量由未发芽时的3.50%下降为第9天的3.10%;精氨酸含量由未发芽时的2.25%下降为第9天的1.72%;天冬氨酸含量则不断上升,由最初的2.51%上升至第9天的4.73%。异黄酮在鹰嘴豆中含量丰富,在发芽过程,其含量由最初的106.44mg/100g,上升到第9天的806.00mg/100g;核黄素含量也由发芽前的1.44mg/100g上升至第7天的1.85mg/100g;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著提高,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鹰嘴豆发芽前后营养成分变化对比的研究,希望为鹰嘴豆功能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Ti O_2与不同Co浓度掺杂的Ti O_2纳米粉体,并对样品进行了450、550、650℃保温2 h的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制得的纳米粉体进行了晶体结构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以及Co掺杂浓度对Ti O_2晶粒尺寸以及锐钛矿金红石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纯Ti O_2与Co-Ti O_2在450℃时为单一的锐钛矿;550℃时,纯Ti O_2有微量金红石生成,Co-Ti O_2仍然全部为锐钛矿;650℃时纯Ti O_2大部分转变为金红石,当Co掺杂量较低时,Co能促进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而当掺杂浓度为8%时,Co抑制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热处理温度升高以及Co掺杂浓度增加有利于Co Ti O_3相的生成,相同温度下,Co掺杂后Ti O_2晶粒尺寸减小.  相似文献   
10.
蓝藻水华现象在城市湖库中普遍存在,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差的感官体验.实验通过采取沈阳市北陵公园北运河、荷花湖、大湖三个湖的水样作为对比,模拟蓝藻生长条件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内培养蓝藻,主要探讨不同氮磷含量对蓝藻形成速度的影响,以及蓝藻水华爆发后,氮磷、COD、pH和浊度的变化;同时采用硅藻土复合聚合氯化铝进行混凝除藻实验,通过观察及测定上清液叶绿素含量和浊度,探讨不同投加方式(搅拌、加滤纸、加PET无纺布)对蓝藻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含量相对较高的北运河在15天后最先长出蓝藻,其次为荷花湖20天,大湖26天.蓝藻水华后,氮磷含量下降,COD、pH和浊度升高.当硅藻土投加量为40 mg/L,PAC为15 mg/L时,搅拌方式蓝藻絮凝效果最快,3小时开始絮凝沉降.加滤纸和PET无纺布18小时开始有明显絮凝沉降效果,且蓝藻附着在滤纸和PET无纺布下部.搅拌处理后的水体叶绿素含量和浊度降低程度略优于加滤纸和无纺布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