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6篇
物理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种新型平板彩色显示器件的制备和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EH-PPV(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对苯乙烯)])和Alq3作为发光层, 成功制备出ITO/SiO2/MEH-PPV/SiO2/Al结构和ITO/SiO2/Alq3 /SiO2/Al结构的固态阴极射线器件。通过分析SSCL光谱,认为这些高速电子激发有机材料后形成Frenkel激子。当器件两个电极之间加的电压比较低时,有机薄膜层的场强也比较低,这些激子被解离的概率很小,从而产生的是激子发光的长波发射;当器件两个电极之间加的电压比较高时,有机薄膜层的场强很高, 在有机层形成的激子大部分被解离, 解离后的电子直接跃迁至LUMO(lowest unoccupancied molecular orbit),这些电子弛豫后从LUMO能级到HOMO(highest occupancied molecular orbit )能级直接辐射跃迁, 接着重新复合发光,从而产生短波发射。制作的固态阴极射线器件可以实现全色发光, 提高发光效率和加强蓝光发射。作者可以预期所研制出的这种SSCL器件必将引发平板显示领域一场新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
富勒烯掺杂NPB空穴传输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连斌  关云霞 《物理学报》2009,58(7):4931-4935
报道了不同掺杂浓度NPB:C60(富勒烯)作为空穴传输层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制作了ITO/ NPB:C60x % )/Alq3/LiF/Mg:Ag结构的四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当NPB:C60的掺杂浓度是15%时,器件的启亮电压是4 V,最大亮度是11000 cd/m2.然而,当NPB:C60的掺杂浓度是20%时,器件的最大亮度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无机材料ZnO作为空穴缓冲层,制备了结构为ITO/ZnO/NPB/Alq3/Al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计算机控制的KEITHLEY2400-PR655系统测量器件的电压-电流-亮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ZnO薄膜的厚度为2 nm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可达1.65 cd/A,最大亮度为3 449 cd/m2;而没有加入缓冲层的同类器件,最大亮度仅为869.7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0.46 cd/A。由此可以看出,加入ZnO空穴缓冲层后,最大亮度提高3.97倍,最大电流效率提高3.59倍。分析认为适当厚度的ZnO薄膜降低了发光层空穴的浓度,提高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从而降低了电流密度,提高了器件的电流效率,改善了器件性能。  相似文献   
4.
由于Fabry-Perot微腔效应对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光谱窄化、光强增强及调节发射峰波长等作用,这些特点分别可以提高彩色显示器的色纯度、发光效率等。因此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阐述了Fabry-Perot光学微腔结构及微腔效应的理论依据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Li-Jia Chen 《中国物理 B》2022,31(3):38802-038802
Tandem cell with structure of indium tin oxide (ITO)/molybdenum oxide (MoO3)/fullerene (C60)/copper phthalocyanine (CuPc)/C60/tris-8-hydroxy-quinolinato aluminum (Alq3)/Al was fabrica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t carriers at the interconnection layer.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and short circuit current were found to be 1.15 V and 0.56 mA/cm2, respectively. Almost the same performance (1.05 V, 0.58 mA/cm2  相似文献   
6.
纳米ZnO薄膜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EDs)的主动发光、高亮度等优点,在显示和照明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报道了纳米ZnO薄膜对这种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在普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之间直接蒸镀一层纳米ZnO薄膜,当纳米ZnO薄膜的厚度为1nm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可达3.26cd/A,是没有纳米ZnO薄膜同类器件的1.24倍。适当厚度的纳米ZnO薄膜降低了发光层空穴的浓度,提高了电子和空穴的平衡,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聚合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Poly-TPD)掺杂2,5-双(5-叔丁基-2-苯并恶唑基)噻吩(BBOT)作为器件发光材料,研制了基于激基复合物纯正发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具体结构为:ITO/PEDOT:PSS(25 nm)/Poly-TPD:BBOT( 1:1,80 nm)/Al(70 nm).研究结果表明,该...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真空热蒸镀与旋涂法,成功制备出金纳米粒(Gold Nanoparticles, Au-NPs)修饰阳极的4种绿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Au-NPs/MoO3/NPB/Alq3/CBP/Cs Cl/Al.在室温下测量器件的光电特性、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 MEL)和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 MC).在温度245–95 K,对CBP膜厚为15 nm的器件研究了磁电致发光和磁电导.结果表明,在阳极ITO表面旋涂一层金纳米粒薄膜,器件稳定性得到提升,器件最大亮度为1471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4.79 cd/A.亮度为11890 cd/m2,电流效率滚降仅为5.47%,并且在195 K出现与室温完全相反线型的MC曲线.通过机理研究表明,金纳米粒吸附在阳极表面,缺陷被有效钝化,这是提升器件效率稳定的主要原因.利用非洛伦兹方程很好地拟合了245 K, 7 V的MC曲线,拟合结果B2=297.37 mT....  相似文献   
9.
对于RGB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蓝光非常重要.在现有各种蓝光材料中,聚芴(PFO)非常稳定且荧光量子效率可达80%,但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电致发光会产生异常绿光带.这严重影响了PFO相关器件的饱和色纯度.本文使用分子基磁性材料Fe(NH2trz)3·(BF4)2掺杂PFO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以ITO为衬底,制作了结构为ITO/PEDOT:PSS/PFO:Fe(NH2trz)3·(BF4)2/CsCl/Al的器件.报道了利用Fe(NH2trz)3·(BF4)2特殊的电子自旋态调制PFO的光电特性,实现了PFO的强烈纯正蓝光发射.详细研究了Fe(NH2trz)3·(BF4)2对PFO光电特性的影响.在4 V至9 V电压的偏置下,没有Fe(NH2trz)3·(BF4)2的器件,发出特别异常的绿光.然而,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Fe(NH2trz)3·(BF4)2掺杂的器件发出强烈的本征蓝光;PFO绿色发光带被成功压制;随着电压的变化,器件光谱的蓝光部分在整个EL谱所占比例没有改变.运用光电磁一体化测量技术,进一步研究了PFO掺杂Fe(NH2trz)3·(BF4)2器件的磁发光(MEL)和磁电导(MC)效应.发现PFO:Fe(NH2trz)3·(BF4)2和纯PFO薄膜内都没有激基缔合物产生.运用发光动力学理论,分析了Fe(NH2trz)3·(BF4)2阻断PFO异常绿光发射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基底,水溶性酞菁铜(TSCuPc)作为探针分子,实验探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层数和TSCuPc薄膜的厚度对拉曼散射增强的影响。首先配制了不同浓度的GO溶液,利用旋涂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不同层数的GO膜,然后通过调节TSCuPc薄膜的旋涂转速,制备了GO和TSCuPc的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当增加GO薄膜层数时,由GO和TSCuPc产生的π-π共轭所感应的分子极化率和由GO含氧官能团感应的局域电场均增大,因此TSCuPc分子的拉曼强度增大,且随着层数的增加,增强呈现饱和趋势;而随着TSCuPc薄膜厚度的增加,由于其自身分子间也存在π-π共轭,TSCuPc分子的拉曼光谱强度呈近似线性增加,且由TSCuPc薄膜厚度引起的首层效应并不是很明显。选用的可以溶液法成膜的TSCuPc分子,通常被用作有机光电子器件的空穴注入材料,研究GO与TSCuPc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性,为优化器件参数以提高有机光电子器件的电荷转移效率等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