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教外司际[2012]1751号)批准,第4届国际土壤有机质动态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于2013年5月5~10日在江苏省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沈阳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协办。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苏南次生栎林土壤磷的固定及其抑制技术和需磷量的研究,表明栎林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强,磷的固定最大,固定率高,腐殖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有利于增加肥效,提高磷肥利用率,根据土壤磷素固定状况探讨土壤磷肥需要量,合理施用磷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狡业土壤固碳与缓解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农业土壤固碳与缓解气候变化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2~27日在南京举行,此次会议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教外司际[2008]805号)批准,中国科协联合国环境事务咨商工作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国科金外资助字第(40810304036)号资助,由南京农业大学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稻生产中Cd吸收及其健康风险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中Cd的迁移及其对生物和人的毒性问题是环境科学关于重金属行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土壤-植物(作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Cd的暴露中占主要地位,发达国家对土壤和食品中Cd的限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对最近十多年来关于水稻Cd吸收与籽粒积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中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稻米Cd积累与食物健康风险问题,讨论了其与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主产区稻田的土壤环境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秸秆禁烧与绿色农业新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处理是当前中国农业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秸秆处理与禁烧存在的机制性困难,认为秸秆处理需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寻求产业化解决途径,关键是能源利用下养分资源重回农业循环;介绍了生物质限氧热裂解新技术特点及其在秸秆处理中的优势,讨论了其产业主要产品--生物质炭的土壤和农业功效,分析了秸秆气炭联产多产品产业链的产业化前景,提出秸秆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提供了既处理秸秆废弃物又促进农业增产优质安全的新技术选择,形成了以生物质炭土壤施用和生物质炭基肥料生产应用为中心的绿色农业新途径.建议国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秸秆禁烧大环境下秸秆处理补贴政策,加大秸秆收储配套服务,强化树立已经初现的秸秆生物质热裂解产业优势,通过绿色农业市场化发展带动解决秸秆问题,服务中国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6.
 新近发展的生物质热裂解炭化工程技术在安全处置废弃物的同时,可实现生物质分离、分质和分值化资源综合利用,在低碳、环保、循环处理生物质废弃物上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成为新型绿色工程技术。通过发展和完善适于不同类型废弃物的热裂解炭化工程技术系统,一个以生物质基的新能源、新肥料和新材料为关键产品的新兴生物质产业呼之欲出。基于天然有机质的结构-功能关系、颗粒有机质的团聚体强化作用和生物质炭材料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等3大原理,生物质产业提供了改良土壤、化肥替代和环境治理的新型农业资源,而服务于未来绿色农业发展。中国废弃物生物质产业可达到3亿t生物质炭材料规模,其发展需要新的生物质科技与工程学科的支撑,需要工程技术的研发创新和相关标准制定的推进。  相似文献   
7.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累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源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采用磁力搅拌法,研究三种人工合成的氧化锰(α-MnO2、γ-MnO2、δ-MnO2)对Cr(Ⅲ)的氧化作用以及溶液pH值、温度和氧化锰表面吸附PO43-离子对Cr(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晶形的氧化锰对Cr(Ⅲ)氧化能力为δ-MnO2>α-MnO2γ-MnO2.溶液pH值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可以降低Cr(Ⅲ)氧化速率和程度.吸附于氧化锰表面的PO43-对二氧化锰吸附Cr(Ⅵ)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Cr(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岩溶土壤碳转移与水排碳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1号洼地出口泉进行了岩溶水HCO-3输出碳的年内变化监测和模拟灰岩土壤系统水排碳作用的实验分析,野外土壤剖面中CO2浓度和排放强度变化的观测,土壤碳和岩溶水无机碳的δ13C测定,提出土壤碳转移是岩溶水排碳作用的物理基础,因而其所表现的对大气CO2汇效应实际上是生物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向系统外的排出.供试系统的汇效应达到21~26tC/(km2.a),系统在春、夏、秋和冬季的汇、源效应的强度比分别为0.077,0.099,0.002,0.004.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开放式空气条件下模拟未来50年后气候变化的情况,包括大气温度升高(T)和CO2浓度升高(FACE)以及二者同时升高(FACE+T)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剖面温室气体甲烷(CH4)分布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运用土壤剖面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周年观测,研究CH4在水稻-小麦轮作周期淹水或排水状态下4个不同土壤层次(0~7cm,7~15cm,15~30cm,30~50cm)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各处理的不同土壤剖面CH4的动态变化趋势相同;水稻生长季CH4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土壤剖面CH4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小麦生长期;小麦生长季CH4浓度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降水显著增加了该季表层CH4浓度。与对照(CK)相比,气候变化的3个处理(FACE、T、FACE+T)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剖面各层次的CH4浓度(P<0.05),其中T处理7cm处CH4的平均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