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   2篇
综合类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甜菜黄脉坏死病毒RNA3和RNA4全长cDNA的合成是分别以Oligo-d(T)_(15)为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cDNA的第二链的合成则分别应用RNA3和RNA4特异引物完成。全长双链cDNA分别克隆在pGEM3Zf(+)载体中,置于噬菌体Sp6启动子控制下。在体外以质粒DNA为模板应用“run off”系统及Sp6RNA Polymerase成功地合成了大量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转录产物RNA3和RNA4。在两种转录反应系统中,以第一种方法即转录与加帽(capping)分步进行转录效率高,第二种方法(转录与加帽同时进行)转录效率较低,但转录产物侵染性更高。虽然在RNA3和RNA4转录产物的5′末端和3′末端分别含数目不同的非病毒核酸序列,但转录产物的活性并未受到显著的影响。应用这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体外转录产物与该病毒Rg1分离物机械接种甜菜幼苗根毛,首次阐明了RNA3是导致甜菜丛根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植物正常的一般分生组织之中有没有经典意义上的“无丝分裂”,是生物学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尚未得到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在正常生长发育的大蒜(Allium Sativum)根尖上,在长7mm的根端的原生和初生分生组织中,在根尖上的有丝分裂区以内和以外,在一些已经显著延长和分化的细胞里,都观察到了经典意义上的“无丝分裂”现象。本文有助于证实,在高等植物中和近年来在低等植物中已经得到普遍承认的情况一样,经典意义上的“无丝分裂”也是体细胞正常的和普遍的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转基因香料烟PK-873自1989年进入大田试验以来,各种重要农业性状的系统化研究,发现该品种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性能突出,遗传稳定性好,且栽培管理和晾制过程简单易行,宜在我国东北、华北和黄淮平原种植。在辽宁丹东自然条件下该品种田间发病率一般低于千分之一。人工接种TMV(0.5μg/mL)40d后,发病率一般不足20%。烟草总公司组织的评吸试验证明PK-873的质地优于国内主要香料烟品种(沙姆逊和泰国一号)。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又称美棉,学名Gossypium hirsutum)和亚洲棉(又称中棉,学名Gossy-pium arboreum)是我国棉花生产上两种重要的棉种。陆地棉丰产而且纤维质量优良是其优点,现已大量推广种植。亚洲棉虽然在纤维长度和产量上不及陆地棉,但是它的抗性较强,比较早熟,在这些方面为美棉所不及。育种学家多年来便尝试作陆地棉与亚洲棉的种间杂交,企图得到一个陆地棉与亚洲棉之间的种间杂种,能兼备两种棉的优点于一体。 棉花的种间杂交工作始自Zaitzev(根据),他所用的杂交材料是Gossypiumherbaceum和Gossypium hirsutum。此后关于棉属的种间杂交的试验报告甚多(Desai,  相似文献   
5.
6.
应用South-western技术以番茄丛矮病毒组(tombusvirus)6种病毒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外壳蛋白对单双链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tombus-组6种病毒(PLCV,AMCV,CNV,CyRSV,PAMV,TBSV)的外壳蛋白及PLCV重组外壳蛋白是一种单双链DNA结合蛋白,对单链DNA的结合能力远远超过双链DNA。这种结合作用可能与在tombus一组病毒外壳蛋白立体空间结构有关,因为当蛋白变性时结合作用大大降低。另外,一旦外壳蛋白与单链DNA发生相互作用,用4moL/L尿素或0.1%SDS在90°C水浴中难以洗掉。Tombus一组病毒外壳蛋白这种对单双链DNA的结合作用可能表明它们是一种参与病毒体内运输或调节复制的蛋白。  相似文献   
7.
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杆(Picea meyeri)三种松科(Pinaceae)植物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确定了这三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发现这三种植物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终变期中都出现染色体的次级配对现象,中期都出现多极分裂现象;结合三种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其它一些行为异常,如出现染色单体桥和提前分离的现象,以及三种植物的生育能力较低等等;我们认为现存松科的这些2n=24的物种可能是来自2n=12的早已灭绝的同缘或近缘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A Trichosanthin gene was cloned from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genomic DNA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Nucleotide sequence data indicated that we obtained the coding region of the mature Trichosanthin peptide as well as its signal peptide at the N-terminus. Comparisons of our sequence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is gene showed 99.25% homology, yet there wer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our deduced result. This gene was subcloned into a highlevel expression plasmid (pJLA502) of E. coli under the control of a P_RP_L promoter, and we observed the gene product after temperature induction. The gene was further cloned into plant intermediate vector pE3 under the control of a CaMV 35S promoter, and transferred into a tobacco genome using the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 transfer system.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of the protein extracted from Escherichia coli and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proved that the Trichosanthin gene has bee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