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本文记载了青岛海滨动物11门24纲45目105科157种。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临床诊断、病理解剖、流行病学、细菌学检查及内外寄生虫检查等方法,检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棚养褐马鸡不仅有传染病——鸡新城疫和雏鸡白痢病,而且有寄生虫——鸡异刺线虫和鸡剌皮螨。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黄土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历史上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八大潮群碧波荡漾,可谓山清水秀,是当时人口稠密之地。然而,随着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生态环境交替演化,生物种群渐少。但直至秦汉隋唐,也是“怀丘峦秀,草木畅茂,万山丛绿,林木参天”,说明当时山丘平原都有森林分布,褐马鸡当时在上党盆地遍地皆有。  相似文献   
4.
为得出住宅建筑室内可接受热环境的气候适应性通风调控方法,根据适应性模型理论,以aPMV模型为基础,结合重庆地区的调研结果分析得出住宅建筑室内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基于状态空间法对重庆地区住宅建筑常用的通风调控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包括不同换气次数和分时段设置通风对室内温度的作用分析,从房间温度整体分布角度提出了重庆地区通风技术的分月调控方法;结合室外温湿度等参数的温湿图,具体分析了通风调控对室外气候参数的调控有效区域,得到各月通风调控方法的气候适应性区域。提出的基于室内热舒适适应性模型的可接受热环境的通风调控策略有利于建筑的热工设计和寻求设备的经济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于1982——1988年,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包括了种群性比结构,种群年龄组成。由于该鸟属珍稀濒危物种,不可从野外采集标本收集有关资料,故种群结构的资料和数据,是通过直接剖检观察人工饲养、野外自然死亡者和争偶斗死者得到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90—1993的3年间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分别对褐马鸡的家鸡代孵暨育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孵化期为27.5(21.1—28.1)天,大致分为初期(1—9天),中期(10—20天),后期(21—28天).其受精率为68.5%,孵化率为56.3%.初期:孵化温度为39.30℃,湿度为69.60%,凉蛋温度(最低温度)为21.20℃,中期:孵化温度为38.45℃;后期:孵化温度为34.05℃,湿度为66.80%,凉蛋温度为21.00℃,孵化平均温度为37.27℃,平均温度为70.77%,凉蛋平均温度为23.30℃.育雏采用自然育雏与半人工育雏两种方法.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10—0.18只/米~2.初期日粮:10g蚂蚁卵1天,以后逐渐增加,育雏期为40天.半人工育雏:平均密度为4只/米~2,温度为50—60%,饮水为1/1000的青霉素温开水,喂食:2颗熟鸡蛋/天、只,以及不定量的小米、光照,1—3天24小时/100瓦,以后逐天减1小时到10小时,温度,第一周为34—35℃,以后2—3天降温1℃到恒温机制建立(14天左右),育雏期为45天.  相似文献   
7.
褐马鸡源于第三纪暖温气候条件下,经第四纪环境变迁演化获得了新的遗传因子,现为暖温带北部与中温带南部的一种森林留鸟.曾分布在大同盆地、潞安盆地,甚至豫西山地。后来,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生态坏境的渲替超越了它生活所需要的阈值,被迫迁徙到人类活动较微弱的中山地带,可以设想,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山区植被复盖率达到65%以后,我国海拔1800米以上的华北山地必将有成群的褐马鸡出现.  相似文献   
8.
1987~1989年的10~12月和l~4月间,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东径111℃22′~111℃33′,北纬37℃45′~37℃55′),对白头鵐(Emberiza leucocepahala)冬季种群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季节迁徙,种群数量,年龄组成,雌雄比例;并对其冬季食物组成等作了初步探讨。最早迁来和最晚迁者成幼鸟比例为1:3.17;迁离最晚者成幼鸟比例为1:0.60,种群密度(只1公顷)三年均值为24.69±3.90。根据腔上囊,头骨化程度和体重,基于404只标本观测,将该鸟划为4个不同的年龄组。共剖检白头鵐404只,其中有成鸟134只,占总数的33.17%;幼鸟270只,占总数的66.83%。成鸟与幼鸟的比例为1:2.02。雄雌性别比例为1:1.61,雌鸟多于雄鸟。  相似文献   
9.
1988年-1990年的冬季,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豹猫的数量及其危害褐马鸡的严重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查明豹猫主要分布于低山带、中山带和中高山带,分别各占种群数量总数的30.7%,42.1%和27.2%,指出其种群密度每百公顷遇见数为0.031头,对褐马鸡成、幼鸡的危害季节在5-7月;褐马鸡老弱病残者遭受豹猫危害在冬季降雪后甚为严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