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究了聚丙烯腈及其共聚物在水增塑条件下的熔融规律,并在经过改造的φ20mm螺杆熔融纺丝机上进行了纺丝工艺研究。研究表明,聚丙烯腈树脂在一定量的水和热的作用下,由于大分子中氰基之间的作用力被拆散或减弱,可使其变成可进行纺丝成形的增塑熔体;不同含水量、不同组成、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体具有不同的水增塑熔点;所纺制的纤维都具有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间歇水相沉淀聚合方法对AN/VAc/SSS三元共聚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适的聚合工艺条件,可以得到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5.0×10~4~7.5×10~4的聚合物.改变AN/VAc/SSS的比例可以制得不同染色饱和值的高聚物,当高聚物中VAc含量在9%左右,SSS含量在0.35%时,所得腈纶的染色饱和值达到了3.0%.  相似文献   
3.
在聚丙烯腈中加入少量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进行共混湿法纺丝,制得了内部具有大量微孔、吸水性能优良的共混纤维.本文从高聚物溶解度参数出发,应用Scott方程,对共混物相容性及相分离状态进行了预测,并运用相差显微镜对聚丙烯腈/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共混物的溶液及固体薄膜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相容性与组成的关系.实验所得结果与分析预测完全一致.进一步研究了相容性及相结构与共混纤维微孔结构和亲水性能的关系,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自制的可熔融聚丙烯腈(MPAN)树脂的可熔融性及其熔体的流变性能。应用多种测试手段测定了MPAN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AN(丙烯腈单元)含量等。结果表明,MPAN树脂可以在190~220℃熔融挤出,其熔体为切力变稀的非牛顿流体,随温度增加,MPAN树脂熔体的流动性变好;树脂中的第二单体含量增加,MPAN树脂熔体粘度减小,其相对分子质量和AN含量应低于普通纤维级聚丙烯腈树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PAN纺丝溶液的制备工艺,讨论了影响纺丝溶液的流动曲线、非牛顿指数、结构粘度指数、孔口膨化比等的主要因素,为确定合理的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丙烯腈的水相沉淀连续聚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转化率水相沉淀连续聚合实验方法,对AN/VAc/SSS三元共聚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总单体进料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浓度及氧化剂/还原剂比例等工艺条件对聚合转化率、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组成及聚合体颗粒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采用高聚物共混的方法生产多孔吸水性聚丙烯腈纤维受到人们普遍地重视。纤维内部微孔的数量及孔径分布与纤维许多性能有关,例如,吸水性、渗透性及机械性能等等。因此,研究纤维多孔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对于双组分共混聚丙烯腈纤维,其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超分子结构、形态结构以及相态结构,然而,对共混聚丙烯腈纤维结构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所研制的几种共混吸水性聚丙烯腈纤维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种高聚物作为添加物,分别与聚丙烯腈共混后,在两种溶剂路线中制得了多种共混多孔腈纶。研究了添加物种类、组成以及添加量对共混聚丙烯腈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发现:共混纤维微孔体积与添加物种类、组成及添加量有关,但其吸水性能仅与纤维内部微孔体积有关,与添加物的吸水性能无关。  相似文献   
9.
有关共混聚丙烯腈纤维湿法纺丝过程中微孔形成的机理,报道甚少.我们曾经发现:对于聚丙烯腈/醋酸纤维素(PAC/CA)共混纤维,两种高聚物凝胶的收缩差异是形成微孔的条件之一.最近,我们对成孔机理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多种共混纤维,例如:聚丙烯腈/聚醋酸乙烯(PAC/PVAc),聚丙烯腈/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PAC/AS)和聚丙烯腈/丙烯腈-醋酸乙烯共聚物(PAC/AVAc),以及在两种溶剂路线中(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硫氰酸钠NaSCN)的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成孔条件,共混高聚物原液在凝固时,两种高聚物不是同时沉淀,而是异步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红外光谱法分析 AN/VAc/MAS的共聚物组成及序列分布,比较了 AN/VAc与 AN/MA共聚物质序列分布。研究表明:共聚物中VAC含量低于10%时,大分子主键上VAc-VAc键接的可能性很小,说明了 VAc单元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大分子主键上,这对于纤维性能的均一稳定非常有利。第二单体VAc代替MA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