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溪庙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溪庙花岗伟晶岩脉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京汉庙花岗伟品岩脉是一典型的内部具有明显不对称带状结构分布特征、与花岗岩体呈过江关系的层状伟晶岩,也是在我国首次详细研究的层状花岗伟晶岩.温过研究,作者论证了水没庙花岗质社体结晶演化至岩浆一热液过渡阶段时熔体结晶的产物.脉体内部的不对林带状分布结构是岩浆结晶分异演化作用过程中,体系内挥发份由不饱和到过饱和的渐变过程中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尔泰库威和可可托海伟晶岩绿柱石中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新疆阿尔泰库威伟晶岩和可可托海3号脉伟晶岩中绿柱石所含的包裹体。两地绿柱石中包裹体类型有两类:含硅酸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和气液流体包裹体。对含硅酸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各相成分进行了拉曼探针测定研究,同时对各类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探讨了包裹体形成机制,两类包裹体代表残余伟晶岩岩浆演化的不同地球化学阶段捕获。含硅酸盐子晶流体包裹体捕获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时的一种超临界流体,捕获温度大于460~480℃;气液流体包裹体捕获热液阶段时的流体,捕获温度大于310~360℃(均无压力校正)。两类包裹体捕获压力范围为1.5~3.7kbar。  相似文献   
3.
江西永平混合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野外地质证据、构造分析以及与相邻地区混合岩的对比等方面,阐明江西永平地区混合岩形成的时代属中生代,以印支期的可能性最大。以混合岩化程度由弱到强、矿物组分、结构特征,初步将混合岩在空间上划分为三个相带。根据混合岩区域性的广泛分布,渐变过渡关系,混合岩化作用的不均匀性,显微交代结构的广泛发育,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区内未见有与混合岩直接关系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等方面的事实为依据,认为永平地区的混合岩主要是由碱质和硅质的交代作用而形成的时代较新的区域性的混合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某地所见之四种鈾云母类矿物——銅鈾云母、变銅鈾云母、銅鈾云母和混合鈾云母作了簡单的介紹。上述前两种矿物性质一般,但在紫外綫照射下发螢光;鋇鈾云母中含鈣,其物理性质介于純鈣鈾云母和純鋇鈾云母之間,但更接近于后者;混合鈾云母实质上是鋇鈾云母与变銅鈾云母紧密連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交代构造。根据这几种矿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可以认为,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置換作用:其一是同一矿物中不同离子之間的类质同象置換,用它可以解释本区含鈣銅鈾云母所具有的过渡性质,銅鈾云母和变銅鈾云母的发螢光和鋇鈾云母的色調常常变綠等等;另一是不同的鈾云母类矿物之間的相互交代,以混合鈾云母中銅鈾云母交代变銅鈾云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德兴铜厂斑岩铜矿流体过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德兴斑岩铜矿床中蚀变矿物、包裹体记录及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示踪成矿热液流体来源、演化过程及迁移途径。氧、锶同位素空间变化表明,虽然与铜厂斑岩铜矿成矿过程有关的热液流体至少有3种,包括高温岩浆流体、来自深部围岩的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岩浆流体。岩浆流体通过沸腾作用或不混溶作用而形成,它携带成矿物质从深部向上部及边部迁移、聚集,并在演化过程中引起围岩蚀变和金矿矿化。铜厂地区存在着两种不同成因的伊利石,热液成因的伊利石以1M型、结晶度较差的含膨胀层为特征,而沉积浅变质成因的伊利石以2M1型、结晶度完好和不含膨胀层为特征,而且前在空间上分布在离接触带不到2km的范围内,从而指示了热液流体活动的空间规模。Nd、Sr同位素在空间上的变化则表明,在成矿流体作用过程中,Nd同位素相对稳定,斑岩的εNd变化在-0.76--3.60范围内,表明岩浆系壳-幔混合来源。而Sr同位素初始比由斑岩体内部向围岩接触带则呈有规律升高带附近富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Ta,Nb花岗岩的矿物平衡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Nb花岗岩是一种含黄玉和萤石的锂(白)云母钠长花岗岩,它的主要矿物与含F矿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理解其岩石成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江西东乡枫林石炭纪火山岩及铜、钨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和室内的仔细研究,在枫林矿区及其外围下石炭统梓山组及中上石炭统壶天群下部,发现有广泛的火山岩,包括英安斑岩、流纹岩,及酸性到中性的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等,总厚度20余米。与这些主要海底火山岩层及其他海相沉积物互层的为层状黄铁矿型铜矿层,它主要是由黄铁矿,胶黄铁矿,菱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及少量闪锌矿等组成,其总厚度约28米,构成中型的铜矿山。在黄铁矿型铜矿层之上,有厚达13米的硅质赤铁矿层及20—30米厚的硅质岩层,再往上完全复盖以壶天群灰岩。大部分硅质赤铁矿层都是含钨的,并构成低品位的钨矿床,其厚度为8米,钨主要呈离子状态被吸附左赤铁矿层中,只有在受到花岗斑岩影响的地段,经过后期热液作用,才偶尔见到钨铁矿、钨锰矿及白钨矿的细小晶体。总之,由于这些黄铁矿型铜矿床及含钨赤铁矿层与海底火山岩及海相沉积物具有的密切联系,所以它们被认为是由海底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的。并在燕山期又受到微弱的热液迭加及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