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化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宁市旅游形象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企业识别系统的理论入手,通过旅游地形象的设计,建立了西宁市旅游城市发展中的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的模式,并对相关模式的运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衢盆地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第四纪红土。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金衢盆地的85个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组成以SiO2、Fe2O3、Al2O3为主,K、Na、Ca、Mg等易溶组分的含量很低,TiO2含量的平均值高于UCC值;(2)MnO含量在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的交界处明显聚集,推测与不同沉积物交界处理化性质突变有关;(3)在剖面上,SiO2、Fe2O3、AkO3等化学成分和硅铝率沿剖面变化的趋势,以及基岩和上覆沉积层的元素组成、化学风化指标和Ti/Zr的区别,均表明所研究的金衢盆地红土剖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与典型的岩石风化壳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地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构建了玄武湖菹草种群存在下的生态因子场,直观地展示出各项理化因子在空间的分布状况,体现了水环境的空间异质性.通过对生态因子场的特征分析,确定玄武湖菹草种群的密度与透明度、水深/透明度、浊度、pH值、硝酸盐NO3--N含量具有空间相关性,而与总氮和总磷含量无明显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灰尘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州市吴兴区采样数据,分析了城市灰尘元素中亲铁元素、亲铜元素、亲石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含量和累积状况,并探讨这些元素与土壤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州市城市灰尘四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但与土壤背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种元素在不同功能区的富集等级基本相同,但同类元素间存在明显的累积差异;各功能区灰尘元素与土壤背景的关联度都较...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红土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第四纪红土沉积是揭示该地区古环境变迁的良好信息载体,红土发育与构造变动、季风演化存在耦合.就第四纪红粘土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认为红土形成时代、成因、网纹化机制等方面的争议制约了红土地层学的发展,系统研究红土的沉积学、年代学、土壤学、生物气候学、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动红土地层学的发展,并丰富全球变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年的崇祯时期是浙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史料分析表明,①崇祯年间浙江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崇祯中后期为浙江省的旱灾高发期;②水旱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旱灾和水灾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密切相关,山区、丘陵多旱灾,平原多水灾;③与同时期北方旱灾相比,浙江旱灾具有滞后现象,反映灾害与气候变化类似具有穿时性.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内不同成土母质红土粒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内7个典型红土剖面红土粒度测试表明:(1)浙江省内红土发育母质多样,沉积环境和母岩性状对红土粒度特征的控制意义较为显著,粒度组成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成因的红土类型.(2)金华汤溪(TX)、浦江上山西南(SSSW)、安吉(AJ)、金华湖海塘(HHT)剖面红土以粉砂粒组占优势,粘粒含量次之,但TX、SSSW、AJ剖面砂含量很小,均值0.13%~1.18%;HHT剖面125~2000μm之间粗粒组分明显.前者显示风成特性,后者受风动力以外其他近源动力改造.风成特性加积型红土的存在对于认识第四纪期间风尘沉积物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分布和季风演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3)基岩风化壳型红土的粒度组成因母岩性质而不同.相比较,众数峰值以砂岩红土最粗(30—63μm),花岗岩红土次之(15—30μm),玄武岩红土最细(4—6μm).此外,花岗岩红土在125~2000μm之间有明显的中粗砂组分;玄武岩红土在0.2—1.0μm之间有明显的粘粒组分;砂岩红土除众数粒度峰外,在2—4μm以及0.2—1.0μm之间还存在多个分量.玄武岩红土比砂岩和花岗岩红土更均化.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全新世古文明的诞生、发展和衰落与当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为古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浙江省先后出现了上山文化、小黄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人类文明的兴衰随着气候干湿冷暖的波动而变化,温暖湿润的气候促进山区等相对干燥地区人类活动的繁荣,湿热气候导致的水域扩大则抑制地势低平地区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发展,而相对干凉的气候则有利于地势低平地区和沿海地区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石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浙江省现代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调查数据,结合浙江省地质、交通、水系、古气候变化及历史地理背景,探讨了浙江省隋唐宋时期采石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隋唐宋三朝,浙江古采石遗址数量增加明显,为历史时期采石活动的鼎盛期;期间杭州湾沿岸、浙东沿海、钱塘江流域三大采石中心相继出现并发展,是历史采石格局由分散→单一中心→多中心演化的重要时期.隋唐宋时期采石格局的形成和采石业的发展受该时期凿建运河、围堰建闸、兴筑海塘、建设港口、修建都城等工程建设和岩性、水系、古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