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物理学   3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银杏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了解银杏组织培养现状,找出银杏组织培养的规律,概述了利用银杏的器官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花粉培养、胚及其发生的培养、毛状根培养等组织培养手段进行银杏种质保存及生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弄清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步骤的关键酶,利用原生质体、雌配子体细胞和花粉获得体细胞胚,建立起一个将胚长成植株的体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性状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产地油茶茶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单株间变异主要可分为3类: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变异系数较大,其次为棕榈酸,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在产地间差异不显著,硬脂酸和油酸在产地间差异显著,棕榈酸在产地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从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因子入手,采用数学方法,找出了影响各引种栽培区内1-69/55杨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和主导土壤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量化方法编制了I-69/55杨立地指数得分表。根据大量的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资料,经综合分析,提出了1-69/55杨的适宜造林密度和各项丰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石蒜类植物无性繁殖技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对石蒜Lycorisradiata(L'Her)Herb、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 Baker、中国石蒜L.chinensis Traub和忽地笑L.aurea(L'Her)Herb.4个种采用切割法,并对石蒜L.radiata和长筒石蒜L.longituba Y.Hsu et Q.J.Fan 2个种采用双鳞片法进行繁殖研究,同时,以前4个种1年生子球为材料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4个种切割繁殖子球数存在显差异。以中国石蒜的繁殖系数最高;切割两刀和三刀间差异不显;种类、激素处理及鳞片部位对子球繁殖有显影响,石蒜优于长筒石蒜;用BA 500mg/L处理繁殖系数最高,达25倍;不同种类子球生长速度不同,种间差异极显。忽地笑生长最快,最大围径达16.7cm,最大重量为89.8g;两种繁殖方法中,双鳞片法繁殖系数高于切割法,但切割法在短期内能获得质优个大的子球,忽地笑和石蒜2年生子球50%以上能达到合格球标准。  相似文献   
5.
人工淹水逆境处理对美洲黑杨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下述三方面对美洲黑杨16个无性系苗在人工淹水处理后,其生理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1、人工淹水深度对无性系苗生理特性的影响;2、人工淹水持续时间长短对无性系苗生理特性的影响;3、不同无性系苗在遭受淹水胁迫后生理特性的变化,被测定的生理指标包括可变荧光Fv、叶扩散阻力re(S.cm^-2)、蒸腾强度Tr(ugH2O.cm^-2.S^-1)和叶水势Ψ(Bar)。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淹水深度与持续时间长短对16个美洲黑杨无性系苗的生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高温和强光都会降低银杏的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银杏叶黄酮、萜内酯的合成,降低其含量。笔者对银杏幼苗进行适当遮阴处理,研究幼苗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对遮阴环境做出的响应,以期为银杏的科学培育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种植不同株行距的玉米形成不同遮阴度对银杏幼苗进行遮阴,挑选有规格一致、1年生健壮实生银杏苗的12块样地,同时在银杏幼苗的一侧按照不同距离点播一排玉米种子,待玉米长成稳定高度后,将玉米植株在阳光下形成的投影面积作为实际遮阴面积。试验设置3种玉米株距,即株距30 cm(形成遮光率约30%,编号L1)、株距20 cm(形成遮光率约50%,编号L2)、株距10 cm(形成遮光率约70%,编号L3),以全光照样地作为对照(CK,遮光率0%); 每个区组间空1块地作为隔离带,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玉米遮阴降低银杏叶片温度和光照强度,测定不同处理下银杏叶片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筛选出有利于提高银杏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合适遮阴度。【结果】不同遮阴密度处理下,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及总黄酮含量均表现为L1>L2>CK>L3; 银杏内酯 GA、GB、GC以及总内酯含量均表现为L1>L2>L3>CK; 而白果内酯BB的含量则表现为L1>L2>CK>L3。总体来说,L1处理下银杏叶片中的黄酮、总萜内酯以及各个单体的含量方面均表现最高,其次是L2,而L3处理下不利于银杏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积累。【结论】L1处理(玉米遮光率约30%)对银杏叶黄酮、萜内酯合成效果最佳,对提高槲皮素、山奈酚素和异鼠李素等3个黄酮单体含量的效果均最好,且L1处理下,3个单体以及总黄酮的含量均高于CK; 随遮阴密度增加,银杏内酯(GA、GB、GC)以及白果内酯BB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好氧堆肥方法,研究了不同银杏残叶添加比例(质量分数0%、10%、20%,30%,40%)对猪粪堆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20%和30%银杏残叶堆肥在第3天分别达到最高温65 ℃和63 ℃,且高温阶段(>55 ℃)持续时间达7 d,完成主要发酵过程约需28 d,明显少于未添加银杏残叶堆肥(对照)所需时间(约37 d)。堆熟后,各处理堆肥有机碳含量(质量分数)在25%~28%之间,无显著差异,均符合有机肥国家标准。各处理堆肥全N(TN)含量(质量分数)在2.26%~3.20%之间。与对照相比,添加质量分数20%银杏残叶处理TN增加最高,达41.5%。各处理堆肥的碳氮比(C/N)和T值(堆肥结束与初始C/N的比)均符合猪粪堆肥腐熟标准(C/N<20、T值<0.6)。添加质量分数20%和30%银杏残叶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在堆制28 d时,已达80%以上,而其他处理则在35 d后才达到。综合来看,添加质量分数20%~30%的银杏残叶有利于猪粪好氧堆肥的熟化、稳定及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喜树碱是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一种次生代谢物,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喜树体内的合成和积累受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笔者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温度对当年生喜树苗生长及叶片喜树碱合成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种昼/夜(白天6:00至18:00,夜间18:00至次日6:00)温度处理,分别为30 ℃/25℃(T1)、35 ℃/30 ℃(T2)和40 ℃/35 ℃(T3)。结果表明:T3温度条件下,喜树有最高的生物量,T2处理有利于喜树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而T3处理则有利于喜树根和茎的生物量积累。T2处理促进了喜树叶片内可溶性糖的积累,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而T1和T3处理则提高了叶片色氨酸脱羧酶(TDC)的活性; T2处理下喜树碱含量和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最高。试验期间喜树碱含量(产量)的变化趋势与TDC活性的变化不一致。综合认为,适宜的温度条件(T2)有利于喜树体内喜树碱的生物合成与积累,喜树碱在喜树体内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农林复合经营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现况,论述了农林复合经营分类体系、种间互作、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研究、区域的最优化模式、社会经济学与生态学、品种和无性系、立地生产力长期变化及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槲皮素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氟离子不仅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而且与合成的荧光探针比,还具有来源广、环保、无毒等优点。实验将不同阴离子(F-,Cl-,Br-,I-,ClO-4,H2PO-4)分别加入到槲皮素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考查槲皮素溶液的荧光强度变化。实验发现当加入氟离子后,槲皮素在50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的强度降低,发生荧光猝灭,且其猝灭程度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大而改变,即荧光强度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并呈线性变化。而其他阴离子的加入对槲皮素和槲皮素-氟离子体系的荧光发射强度影响不大,说明其他阴离子不影响槲皮素对氟离子的识别,显示了槲皮素对氟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由荧光滴定光谱和荧光滴定曲线得到槲皮素对氟离子的滴定方程为:y=-13.36x+173.4,线性关系为R2=0.991,线性范围为1.0×10-6~8.0×10-6 mol·L-1,最低检测限为1.0×10-7 mol·L-1,表明槲皮素对氟离子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进一步实验表明槲皮素识别氟离子的机理可能是氟离子的加入破坏了溶液体系的氢键,改变了槲皮素分子的共轭状态,发生分子内电荷转移,促使槲皮素荧光猝灭。用该法成功检测了样品中微量氟离子,回收率为100.67%~102.44%,精确度较好,测定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