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京浩  张藜 《化学通报》2018,81(6):571-575
黄葆同院士(1921-2005)是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早年留学美国,1955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在乙丙橡胶合成等研究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基于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存大量书信和日记等的解读分析,论文还原了黄葆同在美留学期间加入进步组织、争取回国的历史过程以及求学经历。并以此为缩影,探讨当时促使留美学生回国的个体与社会因素,具体而微地揭示了那一代中国留学生在困境之中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针对渤海中部海域大型湖底扇边界识别及富砂性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基于砂质碎屑流湖底扇沉积模式,综合利用古近系东营组第二段下亚段钻井岩性、测井、薄片、地震数据等资料,对湖底扇沉积特征、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切片、多属性预测及正演模拟等技术对湖底扇内幕进行刻画,落实内部多期扇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有利砂体发育部位.该湖底扇毗邻烃源岩,岩性圈闭面积大,盖层广泛发育,油气运移聚集条件优越,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3.
李佩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于2004年2月28日逝世,享年80岁.她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常委、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IUHPS/DHS)理事,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共发表科学史及其相关论著50余篇(部).  相似文献   
4.
德文《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及影响张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早在18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M.W.Lomonossow,1711~1765)明确提出“物理化学”一词及其研究范围,认为物理化学是要根据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来...  相似文献   
5.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近年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顺应了国家和中科院的需求以及国际科技史研究的潮流,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已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三线建设开始后中国科学院在科研机构布局上所进行的调整,梳理了三线建设初期(1964~1966年)中国科学院对于这一场大规模的以备战为目标的经济建设运动的反应和支援三线建设的情况,进而分析国家战略调整对于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张藜 《中国科技史杂志》2023,(3):321-324+318
<正>关于科学知识、技术、物质等跨地区流动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科技史界最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每一位踏入科技史大门的从业者,或深或浅、或快或慢,都一定会读到丰硕的研究成果——既有近代及以前的中西交流史,也有近代以来特别是现当代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构成我们认识中外古今科技发展历史的基础,更是引领我们去理解不同地域的文明、文化之间如何互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李佩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 ,于 2 0 0 4年 2月 2 8日逝世 ,享年 80岁。她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常委、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 ,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 (IUHPS/DHS)理事 ,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共发表科学史及其相关论著 50余篇 (部 )。遵照李佩珊先生的遗愿以及家属的意见 ,在李先生去世后未举行告别仪式。 7月 1 3日 ,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课题组发起的李佩珊先生学…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