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1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苯乙烯四乙烯五胺树脂;聚苯乙烯-g-聚乙二醇树脂;α-淀粉酶;固定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聚乙烯醇(PEG)和四乙烯五胺(TEPA)与淀粉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EG会增强淀粉酶内源性荧光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TEPA对淀粉酶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但同时也存在静态猝灭特征,并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PEG与淀粉酶的结合常数在40℃达到最高,TEPA对淀粉酶荧光的动态猝灭结合常数在30℃以上趋于最大,PEG、TEPA与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疏水与静电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态吸附方法测定了45℃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二甲基甜菜碱(C。6B)以及n(SDS):n(C,。B):20:80混合物在带负电荷的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滞留。结果表明:SDS和C,6B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0034mmol/g和0.0237mmol/g。以气/液界面上的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为参比,估算出两者在油石少/水界面的吸附层数分别为0.31和1.55,表明c。。B先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吸附到界面,随后形成表面胶束;二者混合物的吸附是非均匀的,其中C,6B发生了优先吸附: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吸附量皆大于单一体系相同平衡浓度下各自的吸附量,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这种优先吸附和协同效应对于降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在油,石少/水界面的吸附滞留和色谱分离效应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糠醛、正丁胺及卤代烷为原料合成单长链糠醛型季铵盐N-甲基-N-丁基-N-十二烷基-2-呋喃-亚甲基碘化铵,考察了反应时间、物料配比和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N-丁基-2-呋喃-亚胺、N-丁基-N-2-呋喃-亚甲基胺以及N-丁基-N-十二烷基-N-2-呋喃-亚甲基胺的最佳合成条件分别为:反应时间4h,n(糠醛)∶n(正丁胺)=1∶2,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h,n(亚胺)∶n(硼氢化钠)=1∶2.5,温度0~5℃;反应时间16h,n(N-丁基-N-2-呋喃-亚甲基胺)∶n(溴代十二烷)=1∶1.1,反应温度为80 ℃.质谱证实了产品结构,经两相滴定法测得活性物含量为95.1%;产品的cmc为0.000 2moL/L,γcmc为33.93 mN/m,表面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用纳米SiO2颗粒与微量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氨基丙酸钠作复合乳化剂, 以正癸烷为油相, 制备了pH响应性O/W型Pickering乳状液. 室温下该乳状液在pH≤4.0 时稳定, 在pH≥6.0时不稳定,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水相的pH值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多次循环. 在酸性水介质中,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分子呈阳离子状态, 可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带负电荷的SiO2颗粒表面, 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 使其转变为表面活性颗粒; 而在中性和碱性水介质中,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呈两性或阴离子状态, 不能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 因而导致乳状液破乳. 相关作用机理通过吸附量、 Zeta电位及接触角等实验数据得以论证. 该刺激-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在乳液聚合、 油品输送以及燃料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水溶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原位表面活性化作用, 它们分别是单头单尾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单头双尾的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i-C12DMAB)和双头双尾的Gemini型阳离子三亚甲基-二(十四酰氧乙基溴化铵)(II-14-3), 并通过测定Zeta电位、吸附等温线及接触角等参数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 结果表明,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到颗粒/水界面形成以疏水基朝向水的单分子层, 从而增强了颗粒表面的疏水性是原位表面活性化的基础. 通过吸附CTAB和II-14-3, 颗粒的疏水性适当增强, 能吸附到正辛烷/水界面稳定O/W(1)型乳状液; 而通过吸附di-C12DMAB所形成的单分子层更加致密, 颗粒的疏水性进一步增强, 进而使乳状液从O/W(1)型转变为W/O型;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 由于链-链相互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将在颗粒/水界面形成双层吸附, 使颗粒表面变得亲水而失去活性, 但此时体系中游离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已增加到足以单独稳定O/W(2)型乳状液的程度. 因此当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di-C12DMAB的混合物作乳化剂时, 通过增加di-C12DMAB的浓度即可诱导乳状液发生O/W(1)→W/O→O/W(2)双重相转变.  相似文献   
7.
PS-TEPA树脂合成及其吸附蛋白质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四乙烯五胺与氯乙酰化聚苯乙烯树脂反应合成PS-TEPA树脂。考察了温度、时间、胺用量以及溶剂等合成条件。研究了PS-TEPA树脂吸附牛血清蛋白的条件,包括吸附温度、吸附时间以及蛋白质的用量。结果发现,当以二氯甲烷作分散剂,合成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12 h,投料比为32g四乙烯五胺/g树脂条件下,树脂接枝的增重率和氮元素含量最大;当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12 h,牛血清蛋白溶液的浓度为2.0 mg/mL时,PS-TEPA树脂的蛋白吸附量达到80mg/g树脂,吸附回收率为84%。  相似文献   
8.
以异丙醇/水为溶剂,在碳酸钠和碘化钾存在下,用双十二烷基甲基叔胺和3-氯-2-羟基丙磺酸钠反应合成了双十二烷基甲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diC12HSB),经红外、质谱、核磁表征确认为目标产物。由于具有双长链烷基,diC12HSB水溶性较差,但具有良好的油溶性。25℃下diC12HSB在水/空气界面的饱和吸附量达到7.0×10-10mol/cm2,相应的分子截面积为0.237 nm2,其临界胶束浓度约为1.8×10-5mol/L,γcmc<31 mN/m,即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通过与亲水性磺基甜菜碱或羧基甜菜碱以及烷醇酰胺乙氧基化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混合物中diC12HSB的摩尔分数为0.25~0.3,可在表面活性剂总质量分数为0.01%~0.3%范围内将大庆原油/地层水的界面张力降至超低,无需添加任何碱或无机盐。因此,diC12HSB可用作无碱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9.
合成和表征了两个纯手性的单核Fe(Ⅱ)希夫碱配合物fac-Λ-[Fe(R-L)3〗(ClO4)2(1)和fac-Λ-[Fe(R-L)3〗(BF4)2(2)(R-L=1-(1-萘基)-N-(1H-咪唑-4-亚甲基)乙胺)。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结晶于手性空间群P213,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b=c=16.979(6)×10-10m,α=β=γ=90°,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b=c=16.704(2)×10-10m,α=β=γ=90°。在这两个配合物中,Fe(Ⅱ)中心与3个双齿配体提供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且R-L配体都诱导配合物呈现单一的fac-Λ构型。变温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在常温处于高自旋态(S=2),随着温度的降低,金属中心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性耦合作用,不同阴离子的引入未对金属中心的自旋状态带来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聚乙烯醇(PEG)和四乙烯五胺(TEPA)与淀粉酶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PEG会增强淀粉酶内源性荧光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TEPA对淀粉酶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但同时也存在静态猝灭特征,并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 PEG与淀粉酶的结合常数在40 ℃达到最高,TEPA对淀粉酶荧光的动态猝灭结合常数在30 ℃以上趋于最大,PEG、TEPA与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疏水与静电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