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晶体学   4篇
物理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实验上发现的HfCr_2合金立方和六角相在0~20GPa范围内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弹性等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压力范围内2种结构在力学上都是稳定的,但从能量上看,立方相结构能量更低,从而六角相以亚稳态存在,这与实验结果相符.随压力增加,HfCr_2合金的体模量B、剪切模量G和杨氏模量E的值均增加,但剪切模量值始终最小,表明合金抗剪切能力较差.对合金的弹性各向异性研究发现,在研究压力范围内2结构都展示出较强的各向同性,但随压力增加,立方相各向同性增强,而六角相则减弱.对各向异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立方相和六角相的体模量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各向同性,而杨氏模量则呈现一定的各向异性.对HfCr_2合金泊松比和G/B值的研究表明,2个相在0 GPa下均表现出延展性,且随压力增加延展性增强.最后,研究HfCr_2合金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对于立方相结构,理想的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分别发生在[1 0 0]方向和(1 1 1)■方向,而对于六角相结构,则分别发生在[0 0 0 1]方向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按对卓越教师的要求,以热学为例,总结了建模法、求导法、积分法、图解法、近似计算法、类比法、反证法等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产生希望学习更多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噪声普遍存在于各种电路中,文章通过采用算子分解法求解了白噪声作用下RLC电路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与经典理论相符合的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布朗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张萍  宋金璠  郑长波 《物理与工程》2010,20(3):55-57,61
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出发,结合我校实际,阐述了改革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实践表明,充分挖掘经典实验项目的创新性、设计性同样能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方综合性大学“热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璠  李根全  侯晨霞 《大学物理》2011,30(7):37-40,43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依托地方优势、突出地方特点.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热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BaC2高压相R3m的晶体结构、 力学、  热力学和电子结构等性质. 计算结果表明:  BaC2的I4mmm相较高压相R3m的离子性更强. 在0 K 时, 由BaC2的I4mmm相转变为R3m相的压强为3.6 GPa, 与实验结果相符. 高压相R3m的弹性常数满足波恩\|黄昆判据, 因而其晶格力学性质稳定. 布居数分析表明, 在高压下, 从Ba原子至C原子的电荷转移在I4mmm至R3m相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较大.   相似文献   
7.
以外力作用下粒子在周期势场中的布朗运动为模型,利用矩阵连分法求解相应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了超晶格电输运的负微分电导特性,其结果与实验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出发,探讨了物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问题,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建立4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学生自主实验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微课是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并结合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资源。介绍了微课的概念和特点,探索了如何将微课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1.约瑟夫森效应的历史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加埃弗(IvarGiaever)做了一个重要的实验:他把一块超导体和一块正常导体连接在一起,中间放一块很薄的绝缘介质,这层绝缘介质对于电子来说就是一个势垒,当他在连接起来的超导体和正常导体两边加上电压后,发现电子可以穿过,他把这种现象叫做隧道效应。1960年加埃弗将两边换成超导体,仍然产生了隧道效应。但是,加埃弗的实验现象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足够重视,因为在超导研究的初期人们就已经知道,超导电流是由电子对构成的,电子对穿过绝缘层的可能性太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