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1.
文物保护就是采取管理与技术措施控制文物病害,减缓文物的劣化,保存文物所蕴含的价值信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自己的基础理论,难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控制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为研究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手段,基于文物保护学的特点,探讨了通过风险管理理论对文物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决策,采用控制论研究文物风险系统,进...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北地区尤其丝绸之路沿线是中国土遗址分布最多的地区,其土遗址分布集中,种类多,赋存环境复杂,具有炎热、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干燥少雨、偶有极端降雨气候,大风、沙尘暴经常发生,构造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等特点.土遗址的病害类型多,基本包括了干旱环境土遗址的所有病害.西北地区室外遗址主要病害是片状剥离、风力淘蚀和裂隙;室内土遗址的主要病害是污染、温度剥离和裂隙.土遗址的病害受赋存环境和土遗址本身的特性两方面控制,影响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风、雨和地震.  相似文献   
3.
传统上,合成高分子树脂是骨质文物加固保护中常用的材料,但长期的应用实践表明此类材料存在耐候性不良、与骨质文物兼容性差等问题。近年来,耐候性优良且与骨质文物兼容性好的无机保护材料的研究逐渐兴起,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骨质文物无机加固保护材料及其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4.
鉴于微区X射线衍射(micro-XRD)技术的微区、微量、原位、无损等优势,尝试将其与超景深显微法,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和显微激光拉曼(MLRM)技术相结合,对汉阳陵东阙门出土的蓝紫色颜料样块进行显微观察和无损分析鉴定,结果证实该蓝紫色颜料的成分为中国紫(BaCuSi2O6),并伴有黄铅矿(Pb2[SO4]O)和重晶石(BaSO4)。中国紫这类人工合成硅酸铜钡系化合物颜料在西汉帝陵遗址中的发现,反映了紫色在当时具有崇高的社会等级地位,而其在东阙门的出土也进一步表示了西汉帝陵在设计、装饰方面深受五行思想的影响。另外黄铅矿和重晶石的发现可推测当时合成中国紫颜料时所使用的钡源是重晶石,黄铅矿以铅盐添加物在合成中国紫时作为助熔剂和催化剂,从化学史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合成技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期受到雨水冲刷、酸性环境污染物侵蚀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石灰岩文物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亟需进行保护处理.为之发展防护材料及其适用的保护技术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重要的研究方向.草酸钙良好的耐候性及与石质文物的兼容性使之在石灰岩文物的表面防护及加固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该文通过查阅与梳理国...  相似文献   
6.
PS材料加固遗址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PS材料加固的古遗址土为研究对象,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古长城遗址土和故城遗址土两大类,对其原状样和重塑样进行PS材料加固,进行抗压、抗拉、雨蚀、风蚀试验及雨蚀、风蚀组合等试验,研究其力学强度特征及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经PS材料加固后,遗址土体的力学性能和抗雨蚀、抗风蚀能力明显提高;古长城土经PS加固后,其抗压强度可提高至1.5倍,且以PS浓度为5%、加固3次效果最佳,内聚力和内摩擦角明显提高,渗透性能小幅度降低;随老化时间增长,强度未降低,至少能承受8次冻融循环;PS加固故城土后,土体强度可提高1.2~1.8倍,抗风蚀能力提高6~24倍,抗雨蚀和风蚀综合能力提高6~13倍。PS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为广泛地应用于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的含水率测定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的含水率测定对于农业生产、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和遗址保护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研发适应人工智能的含水率测定技术需求急迫。文中整理比对了各国含水率测定规范方法,并对现有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性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土壤水分间接测试理论的定量研究,完善数学模型;测定仪器逐步向小型化、低功耗、无损型转变;测定方法应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加强含水率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于反馈、控制的人工智能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是我国石窟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砂岩石窟表面风化一直是保护难题,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甘肃砂岩石窟分布可分为三个区域:陇东地区、陇中地区、河西地区.浅表层风化受自然和人为环境影响,烟熏病害普遍存在;陇东地区主要病害为粉状风化、泛盐和植物病害;陇中地区黄河干流砂岩石窟以植物病...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干旱区分布大量的土遗址,在分析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基础上,建立了按病害成因、病害表现形式和形成机理分类的土遗址病害3级分类体系和定义。将土遗址的病害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自然破坏有5个亚类14个病害表现形式,包括片状剥蚀:雨蚀剥离病害、风蚀剥离病害和裂隙剥离病害;淘蚀:酥碱、风力淘蚀和流水淘蚀;裂隙(缝):卸荷裂隙、构造缝、变形裂隙、建筑工艺裂缝;冲沟:裂隙型冲沟和径流型冲沟;生物破坏:动物病害和植物病害。人为破坏有两种即历史破坏和近现代破坏。  相似文献   
10.
基于ArcGIS平台,应用平均最近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甘肃省内受动物活动影响烽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烽燧病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型且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山丹县、环县、高台县、永昌县、天祝县和肃南县局部聚集的热点区,病害呈多中心分布形态,高密度核心位于张掖山丹地区,与热点分析结果相印证.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