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   2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合溶剂萃取法从新鲜尾巨桉木材中提取低分子量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联机分析技术,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出42个峰,并从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7.88%。主要成分为1,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7.53%)、1,2-邻苯二甲酸双(2-甲丙基)酯(cas)(8.48%)、二丁基酞酸盐(8.12%)、丁二酸-甲基-双(1-甲丙基)酯(7.02%)、乙二酸双(2-甲丙基)酯(cas)(6.89%)、2,6,10,15,19,23-六甲基-鲨烯(4.53%)、十六酸乙酯(cas)(3.77%)、2-异丙基-1-甲烷基萘(2.97%)、二十六烷(2.63%)、己二酸双(2-乙己基)酯(1.98%)、二十八烷(1.93%)、鹿尾草碱(1.90%)等。  相似文献   
3.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是一类性能优良、环境友好、可自然降解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众多天然植物纤维中,竹纤维不仅资源丰富、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具有天然抗菌、除臭、吸湿放湿、抗紫外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本文对竹纤维增强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材料和基体材料特性、改性预处理方法、成型工艺和生物降解特性等性能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还对竹纤维增强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硫酸水解联合高压均质化,制备了生物质纳米纤维素晶体(CNC),经超声波处理诱导自组装形成手性排列,并研究了其自组装膜的结构色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显示,纤维素纳米晶体尺寸均一,多呈短棒状,具备形成手性排列的结构基础。表面电势、流变性能及偏光特性研究表明,水解时硫酸浓度越高,生成的CNC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越大,黏度越大,越利于形成手性排列,从而产生良好的偏光性;CNC经超声波处理有助于自组装成“光子晶体”,显示出较好的结构色。  相似文献   
5.
杉木木材可与纳米SiO2通过类似生物拟态矿化的过程进行复合,其力学性能等提高的程度取决于两者间的界面结构和结合状态.通过SEM,TEM表征杉木 - 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结构;并基于二元复合理论,结合XRD和EDXA等分析其复合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iO2粒子多数以纳米尺度分布在木材细胞壁上,并有部分沉积在木材中的纳米空间;纳米SiO2与木材组分既有原位复合,但主要是其表面的大量不饱和残键和游离羟基与杉木组分中的羟基形成化学结合.  相似文献   
6.
杉木进行硅酸盐浸渍改性处理后,木材内部的改性剂相关元素含量与分布是衡量浸渍效果的重要指标,对改性杉木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硅酸盐为浸渍改性剂,采用仿生呼吸法对杉木进行浸渍改性。研究了仿生呼吸法对硅酸盐改性杉木的密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三切面硬度和24 h吸水率影响,利用XPS和FTIR分析了杉木素材与改性材的化学成份与化学结构,并对硅酸盐改性剂在改性杉木中的分布深度与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过硅酸盐浸渍改性后,改性杉木平均密度大于0.721 g·cm-3,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增大了170.19%和286.64%。改性杉木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硬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硅酸盐改性使杉木的24 h吸水率从91.17%±2.51%降至39.23%±1.62%,表明杉木的尺寸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相比于杉木素材,改性杉木木材的XPS全谱扫描中出现了Na元素和Si元素的吸收峰,窄扫谱图中出现了Si-O-C和Na-O化学结构。同时,改性杉木木材的FTIR谱图中出现了Si-O-Si的吸收峰,并且游离羟基含量减少,缔合羟基增多。XPS和FTIR分析都表明硅酸盐浸注到了杉木木材的孔隙中,且硅酸钠与杉木木材中羟基形成了化学键结合和氢键结合。这也是改性杉木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另外,通过XPS测试发现改性杉木木材沿横向从表面到30 mm处都出现了C,O,Na和Si元素,并且沿横向从表面到30 mm处,Si-O-C结合结构的吸收峰强度基本相同,说明从表面到中间部位,硅酸钠与杉木木材中的羟基都较均匀地形成了化学键。对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改性杉木木材中C,O,Na和Si元素的相对含量从表面到中间部位(30 mm)差异较小,进一步表明改性剂能较好浸入杉木木材中间,并且均匀性较好。研究结果将为杉木浸渍改性效果提供数据支撑,并为优化改性工艺与方法、进一步提高改性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偶联剂在改善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界面相容性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植物纤维界面特性十分复杂,其表面表现出很强的化学极性,导致天然植物纤维与塑料基材界面间相容性差,粘结力小,从而影响了植物纤维/塑料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因此,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界面相容性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概述了改善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界面相容性的常用偶联剂的特点和应用,偶联机理以及研究、应用现状,展望了应用于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的偶联剂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在物质分离、控制释放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现状,阐述了非极性和自支撑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的构筑方法、构效关系及响应机制,展望了对温度和pH值响应型高分子智能膜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阐述机械剪切对植物纤维纳米化拆解分离的作用机制,采用超微细磨-微射流纳米均质化联合的方法制备纤维素纳米纤丝,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分子聚合度等特性进行综合表征,并探讨了其新型功能材料的主要性能与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微射流纳米均质化特有的剪切方式能拆解分离超微细磨产生的大径级“顽固”微纤丝束(团),提高纤维整体性能。纤维素纳米纤丝直径8~40 nm,长约数微米,在溶液中高度网状交联;保持原料纤维的晶型,结晶度降至44%,分子聚合度降低32%。其自组装薄膜力学性能好、透光性强,是新型集成电路、显示器材、光学材料的良好基材。纤维经过功能化修饰后,获得的新型功能材料质轻多孔、绿色环保、性能可裁剪设计,在污水(空气)净化处理、高效催化、智能控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