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校馆藏电子文献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电子文献资源的优势,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馆藏电子文献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途径,提出了充分发挥电子文献资源的功能的措施,指出目前虽然电子文献资源还不能完全替代纸本文献资源,但它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果是明显的,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反射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器用来测量硝酸根浓度.传感器采用反射式结构,并利用金膜来激发SPR.制备铜纳米粒子/碳纳米管(copper-nanoparticles/carbon-nanotube, Cu-NPs/CNT)膜作为硝酸根浓度测量的敏感膜.当溶液中硝酸根浓度发生变化时,吸附在CNT上的由铜催化产生的氨气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导致CNT折射率发生改变,从而使SPR谐振波谷发生移动,进而实现硝酸根浓度测量.实验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在低浓度区间内的平均灵敏度达到了14.14nm/lg[c/(mol·L-1)].这种传感器易于封装,可以应用于远距离测量,将在生物化学参量测量方面有着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束直写光刻和离子束刻蚀的方法, 将具有不同周期的纳米金柱阵列制备于透明的石英衬底上. 通过对样品的透射光谱进行采集和分析可知, 改变纳米柱阵列周期可以实现在红外波段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精密调节. 实验结果表明, 在透射谱中共振谷的波长随着周期的增大而红移, 且红移的距离可以通过控制纳米柱阵列的周期进行调制. 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 此外, 还对不同高度的纳米柱阵列的透射谱进行比较和分析. 更进一步, 将制备的纳米银柱阵列和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ATR附件相耦合, 有效增强了葡萄糖溶液的吸收谱强度. 可见周期结构的纳米柱阵列可以有效增大样品表面的近场场强, 在信号传感和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揭示类目排架法在期刊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图书馆期刊管理中普遍采用的刊名字顺排架法和分类排架法两种方式的利弊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揭示类目排架法,并介绍了其具体操作过程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研究了具有通常柱间距(大于100 nm)的纳米柱阵列在近红外波段的光学特性并实现了通过改变阵列参数(如周期)来调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谐振. 随后,通过使用电子束直写和离子束刻蚀的方法制备出具有超小柱间距(小于50 nm)和超高密度(ultrahigh density)的纳米柱阵列并通过对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的调制实现了在可见光波段滤出不同颜色的单色光. 本文中所展示的纳米柱功能阵列可以与现有的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相兼容进而构造具有超小像素的显示屏,可以在显示、成像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纳米柱 超小间距 超高密度 显示  相似文献   
6.
吕江涛  王凤文  马振鹤  司光远 《物理学报》2013,62(5):57804-057804
同轴纳米环结构由于具有特殊的光学特性, 近年来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在以纳米环形结构为基础的法布里-珀罗腔中所存 在的两种形式的表面等离子共振, 平面型和传输型. 通过使用固定圆环阵列的周期而只改变圆环孔径大小的方法来实现调 节传输型共振并达到滤波的效果. 同时, 控制圆环阵列的周期使其足够大, 从而使得平面型共振峰位于近红外波段, 以避免对处于可见光波段的传输型共振模式形成干扰, 最终实现滤光效果. 在实验中, 通过使用周期固定为1200 nm而孔径大小从10到180 nm (以10 nm递增)的同轴圆环结构, 实现了把一束宽带的白光源分成不同颜色的单色光.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解决了天线凹槽和一维层堆光栅型滤光器都普遍存在的偏振敏感性问题, 使得类似滤光器件的应用范围更广, 更能适应非偏振的自然光. 通过有限时域差分法分析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匹配, 实验现象得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解释.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同轴圆环纳米腔 透射型滤光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