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5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三月的北京,春风和煦,全国各界代表委员共聚一堂、共商国是、共绘宏图。决胜全面小康,奋战"十三五"、攻坚"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两会的核心主题。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喜人成就和新的突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开局重在引领,决胜贵在谋划。作为两会重头戏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明确了经济社  相似文献   
2.
2010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做好了部署,也坚定了人们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2011年.对于“十二五”意义重大。从历史的跨度看.这个时间端点不仅意味着我们走过了新世纪的头十年.同时更提醒我们如今又将站在一个新年代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3.
1月16日,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世行估计2012年全球GDP增长23%。1月18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年报显示,2012年我国GDP增长7.8%。另据相关资料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GDP增长2.4%;德国1.1%;法国0.1%;日本2.6%;印度4.2%;巴西0.7%;俄罗斯39%。  相似文献   
4.
<正>"四个全面"无疑是今年两会的重磅主题、发展主旋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思路。我们如何认识"四个全面"?分条目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本质是经济、社会、人的素质全面提升。所谓全面,覆盖的是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全体人民;所谓小康,满足的是人民对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优美环境等美好生活的全面期盼。  相似文献   
5.
正近些年来,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投资机会,以及个人的生活质量、职业选择、购房置业、未来发展等都紧密相关,应该说是互为吸引、互为拉动。特别是对于新一代年轻人,经济的分化、产业的变迁、交通的便利化,以及生活及价值观的丰富化发展.让他们对未来工作及定居城市有了更多选择。那么,就让我们打开一张中国行政地图,仔细"图鉴"一下,哪些区域将成为未来吸引人口流入的魅力之城,主要的动力因  相似文献   
6.
<正>近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数显示.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结构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民生改善不断提质提速.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内因是什么,将要向何处走,值得我们探究。变革来自对经济逻辑的再认识。以往我们关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如何并驾齐驱;而今,以内需为导向,我们更加关注消费对GDP的贡献,以及由消费拉动的有效投资、有效生产。显然,没有实体需求为支撑的投资、产出,必将引发金融泡沫、产能过剩;就资本谈资本、就产业谈产业,不与实际需求联动、挂钩,必将引发经济系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两会"显得格外分量重,因为事关"十二五",事关中国的未来。经过30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在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阶段",下一步的发展步调该如何稳下来,这是比"快"更费脑筋的事。3月5日,经历了两年半的准备,"十二五"规划纲要摆在全国人民面前。这是一份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纲要,上到中央,下到民众,  相似文献   
8.
<正>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中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的"包容性增长",这中间的几字、几词之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包容性增长"这个很多经济学家第一次听说的  相似文献   
9.
下一个社会,是德鲁克先生创造出来的用以描述未来的新社会形态,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所有一切都表明,2030年的社会与今天的社会一定大不相同,与当今最受追捧的未来学家所预测的样子也相去甚远。它不会受信息技术所支配或塑造。当然,信息技术非常重要,但它只是众多重要新科技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生存难,享有最好教育条件的新一代大学生,遭遇如此尴尬,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缺了些什么?就业为何难?大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愿意使用零基础的大学生,供需不匹配是直接原因。应该看到,现今时代,"高学历"只是一个求职门槛,市场、社会、用人单位有着自己对人才评定的眼光、标准、价值取向,而这似乎正是高等教育机构所忽视的重要内容。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