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精细的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和综合对比古生标及油源参数,揭示庙西凹陷内及其周缘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庙西凹陷有效烃源岩展布规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庙西凹陷北部主要烃源岩为东营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现今处于成熟生烃阶段;庙西凹陷中部主要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一段和沙河街组三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东营组在该区尚未成熟。庙西凹陷南部主要的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三段和沙河街组四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东营组也未成熟。庙西凹陷各组段有效烃源岩都为周边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油源;与渤海湾盆地晚期成藏有很重要的关系,对其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型走滑型M盆地的研究发现,在早、晚白垩世不同的走滑时期分别形成NEE,NW和NNW向三大构造体系,表现出剪切和扭张两种不同形式的走滑构造特征。认为:M盆地油气丰富但复杂多变,早期,紧临中非断裂带,断陷深度大,沉积下巨厚的下白垩统生油层系;后期,中非断裂带走滑方向变化,沉积中心向南转移,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是控制油气分布与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陆地质构造特点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基底正断层缓断面的形成原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渤海湾盆地基底正断层的断面均较缓,一般小于45°,30°左右者仍较常见。这些缓断面的形成是后期(1)剥蚀作用,(2)断块的翘倾活动,(3)在重力作用下断块翘起端地层的下弯和基底反向正断层的改造以及(4)断层牵引等因素综合改造的结果。在后期改造的这些因素中,剥蚀作用和翘倾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其中可能以后者最甚。对缓断面成因的探讨,在盆地的构造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沉积盆地及地球复杂巨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思想和方法论.方法 通过综合研究、全面总结归纳和系统对比.结果 沉积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型开放、耗散动力系统和成藏(矿)系统,具有典型复杂性系统中诸多鲜明的个性特征.将其复杂性总结为10方面特征.结论 当前认识到盆地等地球系统为复杂巨系统,处理和解决相关地质、矿产等问题应有与传统还原论不同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论,并有意识从新的视角去探索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Ⅰ型低熟烃源岩中加入砂岩型铀矿石的条件下进行生烃模拟实验,对比无铀-加铀样品生烃模拟实验产物的相关参数,探讨油气生成过程中无机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铀的存在促使长链烃类在400℃后裂解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短链烃,烃类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向干气演化,CO2和H2大量生成,且铀的存在使得这一变化的温度点提前50℃;铀可以促进总油生成高峰的提前到来;350℃为铀使烯烃产量变化的转折温度点,烯烃开始向烷烃转变;铀的存在能提高模拟实验中生成的烯烃的异构化程度,并在整体上使生成的烯烃分子在晶格中排得更加紧密;加铀的烃源岩样品的生烃模拟实验产物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表现出更加成熟的特征,铀可以使有机质的成熟度提高,有利于低熟烃源岩早期生成低熟油气,使铀的存在成为未熟-低熟油气形成的可能无机促进因素之一,这种提前生成的少量油气可以使所在储层变为亲油性,为后期大规模生成的油气运移成藏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即使是致密的储层,也能形成大规模的工业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低熟油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中国中、新生界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多发现未熟-低熟石油。在大量查阅、整理与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低熟油的分布、物理化学特征、判别标志、成因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论述。生物标志化合物是低熟油判别的有效手段之一,无机催化作用在低熟油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有相关的微量元素等无机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低熟烃源岩区的低熟油勘探就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中亚及中国北方主要盆地为研究区,通过能源矿产时空赋存的统计和无机(铀)-有机(煤-油-气)矿产相互作用的模拟实验、单学科能源地质学及砂岩铀矿蚀变流体作用和铀矿微区原位同位素测年、稳定同位素对有机-无机能源相互作用的示踪等方法,研究发现,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普遍、含矿层位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天然气规模性耗散是盆地改造阶段铀超常富集的关键因素,铀的存在对烃源岩生烃具有催化作用,深部油气烃源岩可以为浅部砂岩铀矿提供铀源。不同于中亚典型的层间渗入成矿作用,油气流体的铀成矿作用主要具有“垂向渗流”的特点,使矿体形态多呈板状及铀矿床成因具有低温热液作用的特点,没有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却常具有还原性蚀变带,如绿色蚀变或白色蚀变的砂岩控矿特点。油-气-煤对铀成矿作用存在着许多可识别的地质地球化学标志,沿着油气耗散方向的浅表层,存在明显的系列油气蚀变现象,如砂岩的绿色蚀变、漂白现象、透镜状“钙质层”现象等。表现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则是包裹体流体的H-O同位素异常、白色砂岩Si同位素异常、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如脂肪酸甲脂异常、容矿层煤屑有机质成分及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异常等。上述沉积盆地有...  相似文献   
10.
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发育背景、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格局,认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北缘兴蒙海槽演化,逐渐由东—西向转变为北东—南西向.结合前人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今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利用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对研究区晚古生代物源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建立起物源演化关系模式.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伊盟古隆起作为盆地北部物源而遭受剥蚀且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使得阴山古陆可能并未向盆地北部提供物源;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伴随着伊盟古隆起地区开始接受沉积,阴山古陆成为盆地北部和北缘大青山地区的共同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