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利用平均重力场与深部地壳测深资料估算了龙门山及邻区莫霍面的深度变化,表明龙门山地区正处于莫霍面由东南向西北的陡降带上。均衡重力异常计算结果显示该区为正异常。对航磁异常的向上延拓反映出茂汶杂岩体是“无根”的。此外还应用角度平均径向能谱法反演了该区深部磁性基岩的顶面与底面深度。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上地壳是由若干块体拼合而成的,川西拗陷带内的磁性界面呈现出向龙门山地腹下插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的直接盖层、浓度盖层、区域性盖层和物性盖层均为上覆下二叠统梁山组。梁山组能够封闭的石炭系气藏含气高度最大值在73.31~236.21m之间,远不能封闭现今石炭系气藏的含气高度。石炭系气藏的区域性间接盖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T1j2)至下二叠统栖霞组(P1q)。间接盖层能够封闭的石炭系气藏的气柱高度为853.1~2223.4m。间接盖层的封盖机制为压力封闭。  相似文献   
3.
陆良盆地是云南省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中识别出四个不整合面,即Tg、T6、T3和T0。其拉张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Tg→T5,拉张强度渐增期;(2)T5→现今,拉张强度渐弱期。与拉张史相对应,陆良盆地的沉降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N2c为快速沉降阶段;(2)Q为沉降缓慢阶段。据此,陆良盆地的形成演化阶段为:(1)盆地初始形成期(Tg—T6);(2)盆地扩张发育期(T6—T3);(3)盆地发展稳定期(T3—T0);(4)盆地萎缩充填期(T0—现今)。  相似文献   
4.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表露头,研究川西拗陷中段海相油气输导系统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川西拗陷中段海相不整合面输导系统主要存在于震旦系灯影组顶部桐湾期不整合面、二叠系底部加里东期不整合面、中二叠统顶部东吴期不整合面,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印支期不整合面在部分地区存在。不整合面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提供了条件。断裂输导系统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最发育,雷口坡组顶部次之,灯影组顶部发育最少。断裂输导系统使天然气纵向长距离运移成为可能。天然气成藏可能与断裂输导系统的关系更为密切,深层形成的古油气藏在断裂输导系统的作用下沿断层向上运移至合适的储层内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的形成可能就属于这种范畴。  相似文献   
5.
探讨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层系发育下寒武统九老洞组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二叠系白云岩和玄武岩以及三叠系雷口坡组等多套储集层,巨厚的陆相泥质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多级封盖的生储盖基础油气地质条件;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桐湾期不整合面与加里东期不整合面在研究区部分地区重合,未重合区九老洞组烃源岩与二叠系储集层直接接触,形成下生上储的源储匹配关系,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有利于烃类大面积侧向运移,提高了油气的成藏效率,使川西南深层海相层系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条件。自三叠纪至古近纪,下寒武统生成的烃类或垂向运移至二叠系中,或通过桐湾期与加里东期叠加改造的不整合面侧向大面积运移并聚集成藏,形成灯影组和二叠系等古油藏,并进一步演化形成古气藏。新近纪以来受龙门山推覆冲断作用的影响,紧邻造山带的区域可能受侧向保存条件破坏的影响未能成藏,但前山带发育的断裂系统有可能沟通深部灯影组和二叠系气藏至浅层形成次生气藏。研究区优质烃源岩、优质储集层、优质输导系统和优质膏盐盖层等的相互平衡作用,使该区具备形成和保存大中型气田的条件,勘探前景应较乐观。  相似文献   
6.
7.
位于沾化凹陷的孤岛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为菱形断块山, 边界断裂为多条断层构成的断裂带, 潜山主体构造呈短轴穹隆构造, 潜山为多期构造叠合的继承性隆起构造.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有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铸模孔、砾内-砾间孔和砾内-砾间溶孔、溶洞、溶蚀缝和构造缝、方解石晶簇间孔等.储层基质孔隙度大部分低于2%,孔隙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渗透率从几十个10-3 μm2到0.0001×10-3 μm2,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潜山的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上储顶盖型,但油源侧向运移.油气成藏特征有南北逢源、复式立体输导、高凸指向、混源充注、断层控制、缝洞发育、逸顶"天窗"和局部成藏等.由于孤岛潜山长期隆起,潜山顶部位缺失1.84 km2东营组,直接与馆下段砂砾岩体相接,形成一个油气向上逸散的"天窗".这是导致潜山不能大规模聚集油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中段茂汶─汶川韧性剪切带中可见到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古生界。该地的巴罗型中压变质相相当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中地壳的绿泥石带,构成了北东—南西向的茂汶—汶川变质带。雪隆包花岗岩体正位于该变质带的中心部位。三次韧性变形作用(D1~D3)造就了印支褶皱带,并在三叠纪末末形成了松潘—甘孜褶皱带。D1变形作用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作用和冲断作用,形成了大型的等斜褶皱,使古生界缩短和加厚。在持续的D2北京—南西向挤压作用下,松潘—甘孜褶皱带和稳定的扬子克拉通之间的差异应变由茂汶—汶川剪切带中非同轴左旋剪切作用所容纳。雪隆包花岗岩体是在D2变形作用的晚期侵入到剪切带的。产生蓝晶石的变质条件也是在D2或D2变形作用后出现的。D3变形作用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在局部地方形成糜棱岩状的道冲剪切带。这些特征与绿泥石退变质作用有关,揭示出在D3变形期间茂汶—汶川变质带有较大幅度的隆升。尽管雪隆包岩体在空间上与茂汶—汶川变质带有关,但作者认为其变质作用是岩层加厚引起的热作用重新达到平衡的产物,而不是由侵入作用引起的热接触变质作用。然而,与岩浆作用伴生的高温和活动性流体仍是产生D3局部变形和雪隆包岩体隆升的原因,这也是局部出现角闪告相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带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龙门山造山带印支末 -燕山期花岗岩带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在探讨其成因及构造意义的基础上 ,将龙门山造山带与传统的 A型与 B型俯冲带的岩浆作用进行了对比 ,指出龙门山造山带的岩浆作用的不同特点是其区别于传统 A型、B型及其他的一些内陆挤压俯冲带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断陷和坳陷两个时期。断陷期又可分为5个阶段:孕育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快速沉降阶段、稳定拉张阶段和萎缩阶段。坳陷期拉张减弱,有扭性作用,盆地变浅。因此,海拉尔盆地为一“断陷-坳陷”转化型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