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浅谈张家川县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川县是水资源相对不足的旱作农业县,通过对全县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的调查评价,针对县内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全县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确定水资源保护与配置的总体格局,提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张家川县县城供水安全及生产安全,在分析东峡水源地水资源现状和主要污染源的基础上,通过水土流失、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农田地表径流等污染的防治和河道、水库生态修复等方面,达到减少入河污染量,实现从"源头—途径—未端"全过程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三氧化二铝溶胶-凝胶固定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三氧化二铝溶胶凝胶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硫堇同时固定在玻碳电极上,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酶在固定过程中生物活性保持得较好.传感器在pH 7.0外加电压为-0.22 V条件下,对过氧化氢浓度为1.76×10-3~5.5×10-2 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响应,检出限为1.1×10-4 mol/L.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较好,使用3个星期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活性的80%.  相似文献   
4.
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韧性、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好的吸附能力、催化特性和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以及独特的孔腔结构、可用于多种高科技领域.  相似文献   
5.
尿酸微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芽孢杆菌为尿酸氧化反应的酶源,采用氧电极为基础电极,制成尿酸微生物传感器。对细菌的诱导培养条件、电极的工作性能、电极再生以及微生物酶反应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在pH=8.5时,电极的线性范围为1.0×10-5~4.0×10-4 mol/L,检出下限为1.0×10-6 mol/L,测得微生物膜中尿酸酶的表观米氏常数为2.8×10-4 mol/l,酶反应活化能为47000J/mol,温度系数为1.8.  相似文献   
6.
激光解析离子化过程非常复杂,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活性物质例如电子、质子、自由基、离子,这些活性物相互作用得到了最终结果.研究这些源内活性物质的反应对于了解MALDI机理、拓展其分析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免疫传感器以其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可直接、快速而灵敏地测定抗原或抗体分子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以及环境污染物检测等领域 [1] .目前 ,检测抗原抗体结合的无标志方法主要有石英晶体微天平 [2 ] 、表面等离子共振 [3 ] 、界面电容 [4 ] 及原子力显微镜 [5]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酶传感器, 首次以具有一定规整结构的β沸石固定酶, 以7, 7', 8, 8'-四氰基醌二甲烷作为电子传递媒介体,研制成葡萄糖传感器, 运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β沸石与葡萄糖氧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载体孔径分布和等电点的测定, 研究了载体的孔结构及表面酸性质对酶吸附的影响规律, 并对电极的制备条件和响应性能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9.
高灵敏度电容型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用金电极自组装技术构建透明质酸结合蛋白电容型免疫传感器,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对电极表面生物绝缘膜进行研究。按R(RC)等效电路图对其阻抗谱进行拟合的偏差较小,显示实际体系接近于拟合的电路图。该传感器对1-100mg/L抗原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构建的生物膜对于一定范围的离子强度、酸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表明其有望应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种类繁多、价格低廉、加工方法多种多样以及容易实现批量生产等优势,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微芯片材料的首选[1];将生物分子固定于固相载体上,与底物发生异相生化反应,从而使得产物易与反应体系分离,并可多次重复使用,无污染且大大降低消耗等特点而备受关注[2].但是,由于聚合物材料表面较强的疏水性和化学惰性,无法直接通过如吸附、包埋、共价键合等常规的实验手段完成生物分子的有效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