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巴赫金把视野分为人物的内视野和外视野。内视野中的人物形象与外视野中的人物形象在空间、时间和思想含义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比后者更具丰富性和发展性。西方剧作家有利用外视野来塑造人物时,比较重视正面人物的内视野,把他们的性格描绘得比较丰富,而反面人物的内视野较为有限。但也有些戏剧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双方的内视野。  相似文献   
2.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积极的斗争:英雄人物在冲突中用行动来抗争,最后用生命将冲突推向顶峰,以体现自我在斗争中的最大价值。中国悲剧精神主要是忍耐:善良弱小的人物在冲突面前采取自我克制的态度,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冲突的缓和,是对忍耐的肯定。中西悲剧精神的区别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西社会不同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方悲剧人物往往是出众的英雄,有着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意志,能够积极地行动,主动地控制局面,有力地将冲突推向高潮,并在自己蒙受痛苦的同时,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其灾难性结局是人物自愿选择的,是自觉的意志的实现,没有多少遗憾,无需善恶报应的介入。中国悲剧的善良弱小的主人公往往没有往外扩张的自觉意志,甚至连防人之心也没有,主动的出击非常有限,只能被动地忍受迫害,无法在剧烈的对抗中给对手以有效的打击;其遭遇不是主人公自愿选择的结果,是外力强加给他的,需要报应的方式平息人们的愤怒之情。中西悲剧的不同形态有着深刻的文化成因,体现了不同的德与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明史的产生与重大转折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里,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开始靠劳动养活自己的神话象征着文明的开创,其主要征服对象是自然;20世纪初出现的《荒原》标志着征服自然的胜利、精神世界探险的全面开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麦克白》与《窦娥冤》中人物对谋杀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作者与主人公的两种常见的关系,即主人公控制作者与作者控制主人公。在前一种关系中,主人公是“自为之他”,其形象不可能被完成化,其性格特征是发展变化的;在后一种关系中,主人公是“为我之他”,其形象是完成化的,其性格特征稳定而单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