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物理学   1篇
无线电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1.
基于小波域的可见水印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永健  余英林 《电子学报》2003,31(4):605-607
本文提出一种小波域的自适应可见水印处理算法,该算法通过特殊设计的视觉模型,根据主图像和水印图像的特征,逐点确定水印嵌入的拉伸系数,从而使水印的嵌入程度依主图像和水印图像的特征变化而变化.实验表明,结果图像中的水印半透明地呈见在所覆盖的主图像区域,很好地保持了原始图像的细节,满足了对可见水印的一般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伪造出的深度假脸(deepfake)视频越来越逼真,假脸视频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文献中已出现一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换脸视频检测算法,他们在库内获得较好的检测效果,但跨库检测性能急剧下降,存在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文从假脸篡改的机制出发,将视频换脸视为特殊的拼接篡改问题,利用流行的神经分割网络首先预测篡改区域,得到预测掩膜概率图,去噪并二值化,然后根据换脸主要发生在人脸区域的前提,提出一种计算人脸交并比的新方法,并进一步根据换脸处理的先验知识改进人脸交并比的计算,将其作为篡改检测的分类准则。所提出方法分别在3个不同的基础分割网络上实现,并在TIMIT, FaceForensics++, FFW数据库上进行了实验,与文献中流行的同类方法相比,在保持库内检测的高准确率同时,跨库检测的平均错误率显著下降。在近期发布的合成质量较高的DFD数据库上也获得了很好的检测性能,充分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伪造出的深度假脸(deepfake)视频越来越逼真,假脸视频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文献中已出现一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换脸视频检测算法,他们在库内获得较好的检测效果,但跨库检测性能急剧下降,存在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文从假脸篡改的机制出发,将视频换脸视为特殊的拼接篡改问题,利用流行的神经分割网络首先预测篡改区域,得到预测掩膜概率图,去噪并二值化,然后根据换脸主要发生在人脸区域的前提,提出一种计算人脸交并比的新方法,并进一步根据换脸处理的先验知识改进人脸交并比的计算,将其作为篡改检测的分类准则.所提出方法分别在3个不同的基础分割网络上实现,并在TIMIT,FaceForensics++,FFW数据库上进行了实验,与文献中流行的同类方法相比,在保持库内检测的高准确率同时,跨库检测的平均错误率显著下降.在近期发布的合成质量较高的DFD数据库上也获得了很好的检测性能,充分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6.
与平坦区域相比,图像纹理区域在结构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因此将密信嵌入到纹理丰富的区域可获得更好的安全性.本文利用相邻像素的LSB与次低LSB位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像素块的纹理优先自适应隐写算法,将密信优先嵌入到复杂纹理区域.所设计的纹理判别准则能结合待嵌入密信长度,自适应选择嵌入区域.针对在嵌密过程中嵌密块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出一种像素值调整方案,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其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比两种经典的LSB算法和一种现有的基于边缘优先的自适应算法具有更高的嵌入效率,且对四种有代表性的隐写分析算法通常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人脸为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由于其简单、快捷和无接触,深受用户喜爱。然而,不法分子针对人脸的易于伪造和认证场景的多样性,恶意攻击人脸识别系统,给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有必要深入研究人脸的反欺诈技术。该文收集了经典和代表性论文68篇,其中包括近2年来国际主流期刊和会议的相关论文50余篇,从7大类来梳理近期人脸欺诈检测的技术脉络,把握领域的最新动向。为了使读者洞悉各类的技术精髓,对典型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对各类进行了技术小结。在方法介绍结束之后,对2019年以来新推出的6个人脸欺诈检测数据库进行了简要介绍,便于读者对本领域的最新算法开发和验证平台有所了解。结语部分对人脸欺诈检测7类方法之间的关联、在理论和应用上的总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作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用真空蒸镀方法制备了[Fe/Cr],[Fe/Cr/Si]和[Fe/Si]多层膜.研究了Cr层、Si层和Cr+Si层厚度变化对层间耦合和磁电阻的影响.Fe层厚为2nm,Cr层厚度变化存在耦合振荡和巨磁电阻及其振荡.磁电阻值为14.6%(4.2K).在Cr层中加入一半Si层或全部由Si层替代,振荡消失,磁电阻减小到千分之几.根据掺Si层后多层膜的电阻率变化,认为Si加入使非磁层中自由电子数减少,随之极化效应也变弱,导致振荡消失,磁电阻大为降低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