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物理学   3篇
无线电   6篇
  2015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用轴角编码器误差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钧  李信之 《现代雷达》1998,20(5):78-83
分析了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用轴角编码器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控制测量误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HL-2A 装置上优化和发展了偏滤器靶板上的红外测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析了高约束模放电期间边缘局域模的热沉积分布特性。在高约束模式放电期间,超声分子束注入使边缘局域模所引起的偏滤器靶板上瞬间热通量峰值下降了~60%,并伴随着边缘局域模爆发频率增加了2~3 倍,而等离子体储能仅下降了~8%。分析结果表明,大幅度的丝状结构在超声分子束注入之后得到了有效抑制,沉积到偏滤器靶板上的瞬间热通量峰值也随之下降。此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之后偏滤器室内的热辐射损失大幅度增加,从而耗散了热输运所携带的部分能量,进一步分散了沉积到偏滤器靶板上的能量,有效地保护了偏滤器靶板。  相似文献   
3.
小波变换在表征飞行器弹道特征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大庆  韩九强  程钧  万伦 《现代雷达》2005,27(11):31-34,38
航天飞行器外弹道测量数据是分析和评估飞行器飞行实验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也是改进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提高制导精度的重要依据。飞行器外弹道特征点测量数据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处理雷达对航天飞行器开舱、级间分离、姿态改变等特征点的测量数据,计算出测量数据精确的突变(奇异)点时刻。由信号小波变换的奇异点在多尺度上的综合表现来表示信号是小波变换引人注意的另一应用领域。小波分析具有空间局部化性质,利用小波分析来分析信号的奇异性及奇异性的位置和奇异度的大小是比较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雷达系统的实时数字仿真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德富  程钧 《现代雷达》2004,26(11):56-57,67
描述了雷达系统的实时数字仿真方法。通过数字仿真,可以验证雷达的信号处理、数据处理的算法和性能。实时数字仿真还可用于确认雷达系统指标和雷达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HL-2A 装置上优化和发展了偏滤器靶板上的红外测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析了高约束模放电期间边缘局域模的热沉积分布特性。在高约束模式放电期间,超声分子束注入使边缘局域模所引起的偏滤器靶板上瞬间热通量峰值下降了~60%,并伴随着边缘局域模爆发频率增加了2~3 倍,而等离子体储能仅下降了~8%。分析结果表明,大幅度的丝状结构在超声分子束注入之后得到了有效抑制,沉积到偏滤器靶板上的瞬间热通量峰值也随之下降。此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之后偏滤器室内的热辐射损失大幅度增加,从而耗散了热输运所携带的部分能量,进一步分散了沉积到偏滤器靶板上的能量,有效地保护了偏滤器靶板。  相似文献   
6.
多极旋变-RDC轴角编码器解算电路设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钧 《无线电工程》1997,27(5):55-59
本文分析了现有多极旋变—RDC轴角编码器典型解算电路的组成及特点,重点介绍了采用HTS20R模块组成的解算电路,该模块外围器件少,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轴角编码器用联轴器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钧  李信之 《现代雷达》1997,19(3):76-81
介绍了高精度轴角编码器用精密弹性轴器的设计要求,提出了一种精密弹性板联轴器的设计方案。该联轴器具有扭转刚度大,其它方向刚度小的特点,适合高精度轴角编码器及高精度光学分度头等仪器同被测量轴联接用。  相似文献   
8.
程钧  钟岚 《现代雷达》2007,29(4):28-30
针对单脉冲测量雷达中的系统幅相一致性补偿问题,给出了幅相一致性标定自动化标定的原理、算法和软件实现方法,分析了自动标定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和软件设计时主要问题。最后运用在具体的项目中,通过实践检验,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The investigation of dust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in fusion devic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erative.In the HL-2A tokamak,the morphologies and compositions of dust particl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 with mapp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zes of dust particles are in a range from 1 μm to 1 mm.Surprisingly,stainless steel spheres with a diameter of 2.5μm-30 μm are obtained.The production mechanisms of dust particles include flaking,disintegration,agglomeration,and arcing.In addition,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aking dust particles are observed by a CMOS fast framing camera and simulated by a computer program.Both of the results display that the ion friction force is dominant in the toroidal direction,while the centrifugal force is crucial in the radial direction.Therefore,the visible dust particles are accelerated toriodally by the ion friction force and migrated radially by the centrifugal force.The averaged velocity of the grain is on the order of~100 m/s.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additional supplement for one of critical plasma-wall interaction(PWI) issu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