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无线电   6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分辨透射电镜术观察单个重原子和未染色生物分子,一个重要问题是底质的背景噪音。利用超薄(20—30A)碳膜做支持物和暗场电子显微术成象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近年来利用这种技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获得了许多新的结构信息。一些作者应用间接蒸发碳到新劈开的云母片,制备较均匀和颗粒性小的超薄碳膜(1、2)。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高效制备超薄碳膜的装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金红石(TiO_2)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它以多种地质产状出现。通常认为这种矿物不象人工缺氧金红石(TinO(?)),它不存在非化学配比状况,因此也没有晶体切变结构。本文对三个不同产状的天然金红石矿物进行了初步观察分析。由于相干区非常小,本文未能使用电子衍射方法进行切变面分析,而是利用高倍率显微象中切变面与(110)面的夹角来确定切变面的类型,切变层厚和化学式。一、1号样品产于河北丰宁燕山期伟晶岩中。在显微象中观察到数个直径为100—200A的区域有和(110)晶面条纹成一定角度(Φ)的粗条纹(图1),各区的Φ角都接近90°。本文作者提出:这是由于在(110)面上周期性地出现切变面所形成的,切变位移为1/2[110]。此切变面并不改变O/Ti原子数比  相似文献   
3.
通过x射线衍射研究,人们得知硅灰石存在许多种多型,而所有这些多型都可以用沿(100)面向b方向的b/2层错来进行解释。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可以从所得到的晶格象中观察到单个晶胞及其沿(100)面的层错。作者选取大厂、铜陵、四平、大冶、迁西等五个地点所产的硅灰石进行了电镜观察。对于这五种样品都得到了相应于(hko)倒易点阵面的电子衍射图及其晶格象、清楚观察到沿(100)面的b/2层错。相当于d_(100)的条纹间距是7.7A。 1.大厂硅灰石。多次观察所得的层错都是无序的,电子衍射图中有弥散线(见图1)。它和文献[1]中所述情况有所不同。文献[2]和[3]曾先后提出又否定了双晶的设想。根据二维晶格象中的“波纹型”衬度(图1中箭头处),本文作者认为很可能有双晶存在。  相似文献   
4.
四膜虫(Tetrahymena)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近十几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在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实验动物。在四膜虫的大核中,其编码rRNA的基因扩增成上万个游离于染色体的独立的rDNA分子。为此,在对我国自己分离出来的一株四膜虫S_1株rDNA酶切图谱研究的同时,我们用明场和暗场电镜技术观察了它的rDNA的形态与大小,并与国外常用的一种四膜虫T.thermophila做了比较。用热酚法提取四膜虫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后的rDNA,按Kleinsehmidt法制备明场电镜样品,其中加质粒PBR322做为标样。暗场样品制备中,用间接真空蒸发法获得的厚约25A的碳膜蘸取样品,染色后,即可在电镜(JEM—200cx)下观察。  相似文献   
5.
类病毒(Viroid)是一种仅含有300多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是有感染性的致病因子,迄今只发现十余种类病毒。暗场电镜成像技术是观察如此微小核酸分子的有效方法。我们应用暗场电镜技术首次观察到苹果锈果病病原体(Apple Scar Skin Viroid)——一种新的类病毒的核酸分子。将纯化的类病毒分子溶在含有0.004%的Benzyldimethylalkylammonium chloride(BAC)中,终浓度为2μg/ml,展层后用敷有厚度为25—50A碳膜的铜网蘸取病毒分子(为增加碳膜的亲水性,先用浓度为30μg/ml的溴化乙啶处理5分钟),再经10~(-4)—10~(-5)M的醋酸双氧铀染色30秒后,在JEM—200CX电镜  相似文献   
6.
十几年来藉助提高衬度来改善图象分辨率的暗场成象,在核酸,蛋白质及其它生物材料的精细结构研究中已显示出高分辨率的优越性。本文对核酸暗场成象显微术及其观察结果概述如下: 一、暗场照明我们用JEM—200CX型电镜,采取倾斜照明,取中心暗场象(CDF)的工作模式。由于物镜光阑只接收试样少量信息,因而效率较低。而且光阑一侧受强电子束轰击,易造成光阑的非对称污染,因此必须注意象散的校正。  相似文献   
7.
聚醚氨酯的微区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聚醚氨酯热塑弹性体是属于(AB)n类型的线型多嵌段共聚物,包括交替的硬段和软段单元.自从1966年Cooper和Tobolsky首先提出聚氨酯具有微相分离的本体结构之假设以后,至今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这类材料结构形态与性能关系的研究结果. Wilkes和Koberstein等使用SAXS研究了聚氨酯体系的形态特征.一般认为,聚氨酯材料的微相结构包括一个叠层状或类似叠层状形态,由相分离的软段和硬段组成,平均尺寸为100A的数量级,在软硬段微区之间还存在一相混合的过渡区,其厚度可以从几个埃至几十个埃.然而,SAXS虽然能够高分辨地给出多相体系相分离情况的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