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数学   2篇
无线电   1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欢  张春蕾  李汐 《光电子.激光》2020,31(10):1110-1118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带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移动通信向毫米波等更高频段发展 ,w波段(74 GHz)的宽频谱可以满足对高 流量的需求,为人们对w波段系统的研究提供了 巨大的推动力。本文理论提出并仿真了一种使用三角波信号作为射频信号驱动双驱动马赫增 德尔调制器(DDMZM)产生高阶边带,用高非线性光纤(HNLF)产生四波混频效应(FWM)进 一步提高倍频数的生成90 GHz毫米波的30倍频 光生毫米波产生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实验 方案可以使用3GHz的射频信号生成90 GHz的光生毫米波信号,且搭 载2.5 Gbit/s的NRZ信号传 输20 km后,眼图清晰信号质量良好。另外分析了HNLF长度以及输入H NLF的光信号强度对FWM 的影响,得到能使HNLF产生最佳±15阶边带的条件,进而进一步优化 整个系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智能光网络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回顾了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各大标准组织的工作以及各国在发展光网络中的一些重点项目,指出智能化是光网络发展的趋势,自动交换光网络将是光网络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ASON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概述了ASON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功能特征,介绍了3个国际组织关于ASON及其控制平面协议GMPLS的标准化工作进展,特别分析了三之间的关系。然后,扼要而重点地讨论了ASON作为新的运营网所面临的、与动态交换相关联的新问题,最后分析了现有网络向ASON演进的方案和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动态波长分配的WDM-PON的运行原理,结合已有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分业务等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新算法对不同的业务区分等级,并把波长资源优先分配给高优先级,在保证服务质量的下提高了上行带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不同高带宽业务的需求,提出一种同时传输有线和无线信号的混合接入网系统。在下行链路中,无线信号以相位调制格式在光载波上传输,有线信号以强度调制格式重调制在光载波上,在ONU(光网络单元)采用不同的解调方案进行解调接收;在上行链路中,通过载波重用技术再调制有线基带信号并将其传输至OLT(光线路终端),简化了系统的器件配置。利用光学软件Optisystem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显示,无线链路信号和有线基带信号经过正交调制传输后,在用户端仍能得到较好效果的眼图,说明它们能被准确地接收。采用载波重用技术的上行基带信号也能被OLT准确地接收。  相似文献   
6.
WDM网络中的光层组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播应用主要是一些带宽密集型的业务,而光网络又能够提供巨大的带宽。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何在光层实现组播已经成为光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介绍了组播的应用以及在光层实现组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实现光层组播的节点结构、光树的概念以及针对组播的波长路由算法。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联合应用改进的限幅法和自适应预失真技术来降低OFDM-PON系统中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通过Optisystem和Matlab软件对OFDM-PON下行传输系统性能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比其它方法,改进后的系统PAPR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相同误码率的情况下,降低了系统需要的光信噪比,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统一控制平面的异构自动交换光网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光交叉连接构成的4节点格状拓扑自动交换光网络.我们对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的路由和信令协议作了扩展,利用连接控制接口屏蔽了底层结构差异.通过一个统一的控制平面和一个用户友好的网管系统,实现了虚波长通道的建立、释放和恢复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数学在整个学习课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把握它,我们学习数学不能搞“题海战术”,盲目追求做难题.其实,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基础——能够理解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老师在讲了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之后,给我们留了一道探索性作业:请你再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其它证明方法.课后我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探索下,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问题已知点P(x0, ↑y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