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4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1篇
无线电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电力企业文化结构感知时滞系统未知与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企业文化感知结构数学模型的电力企业文化感知结构网络控制,优化了传统的电力企业文化结构感知系统,同时有效改进电力企业文化感知结构网络的最优控制。仿真结果证明,该模型对电力企业文化结构感知时滞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具有多层涂膜的塑料基片,它们对于潮气和氧具有足够的不可渗透性,可用于对潮气灵敏的显示器,譬如LCD,小分子有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和聚合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相似文献   
3.
谱峰相对强度比法在碳炔含量测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炔材料是一种不溶不熔高聚物 ,红外谱图是最简易的一种分析测试工具。将 C—H键的振动峰面积与 C C键的振动峰面积相关联 ,用谱峰相对强度比法测定不同制备条件下产生的碳炔材料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两者比值对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可用作碳炔材料制备中实验条件的优选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静态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一种非水溶性固体铜铝磷酸盐(CuAlPO).研究结果发现,CuAlPO是一种与六方二氧化硅(SiO2)晶体结构相同的新型铜铝磷盐,在温和反应条件下(30℃),CuAlPO具有较高的苯酚催化羟化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5.
吡唑和1-甲胺酰基吡唑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吡唑类化合物和1-甲胺酰基吡唑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3位和5位的取代使吡唑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3~4 nm,而4位的取代能够引起较大的红移(>10 nm).甲胺酰基的引入可使吡唑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20~26 nm,最大消光系数提高2~3倍.基于此,建立了快速测定吡唑类化合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测定了长效尿素中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的含量为尿素-N的1.15%,1-甲胺酰基-3-甲基吡唑(CMP)在水溶液中水解的半减期在20,25和30℃下分别为48,30和16 h,应用不同提取剂对三种土壤中硝化抑制剂3-甲基吡唑磷酸盐(MPP)的提取率为63.2%~89.2%.  相似文献   
6.
二阶时滞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正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达清  张丽莉 《数学学报》2003,46(4):739-746
本文利用锥映射不动点指数定理研究了二阶时滞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性,其中τ>0.推广了Liu和Li关于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氮的直接吸收和利用是目前微生物氮素营养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双标记氨基酸(13C,15N)的测定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分子的直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加入土壤中的甘氨酸被微生物迅速利用,半衰期为2.9 h。培养4 h后在微生物体内检测到最大量的双标记甘氨酸(相当于甘氨酸加入量的10%),说明甘氨酸可以被微生物以完整分子形式所吸收。通过此手段也可检测到土壤溶液和微生物体内的单标记a-酮酸(双标记甘氨酸分解后的产物),但含量极少,说明加入的甘氨酸主要向微生物提供C源供其生命活动。本研究证明专性化合物同位素双标记手段结合氯仿熏蒸技术是检测微生物吸收小分子有机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时代的进步,对图书馆有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各种职能,图书馆有必要使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因为图书馆电子信息逐步发展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对支撑这些设备运行的后备电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与传统的铅酸和镍镉电池相比具有更大的电动势、更大的比能量(120~150 Wh/kg,是常用的Ni-Cd电池的2~3倍)以及较好的充放循环性能,因此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高性能便携能源设备.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极材料一直是人们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目前应用较广的是LiCoO2,它具有放电电压高、放电平稳、高倍率放电性能好、比能量高、循环性好和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但由于Co的毒性大、储量低导致这种材料不环保、价格高,并且由于Co4+的高氧化性使LiCoO2只能获得理论值一半的容量,并存在一定的过充电安全隐患,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正极材料.1997年Padhi等人[1]首次报道了具有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较平坦的3.4 V电压平台、较高的比容量(大于160 mAh/g)、所含元素储量丰富、绿色环保、易于制备和安全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望替代LiCoO2的正极材料,成为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了了解LiFePO4的电化学反应机理,Padhi[1]和Takahashi[2]等人用XRD研究了LiFePO4化学脱锂和电化学脱锂后的结构变化,表明Li+的脱嵌过程中LiFePO4和PO4两相共存.Burba等人[3]也使用FTIR和Raman光谱研究了LiFePO4化学脱锂后的结构变化,表明分子光谱是研究LiFePO4结构变化的很好手段,为了更深入理解LiFePO4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本文使用FTIR对LiFePO4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同充放电阶段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未使用和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花生壳为碳源分别制备出微孔炭PSC-1和PSC-2.PSC-1和PSC-2的比表面积分别为552和726m2·g-1,其主要孔径都约为0.8nm.用PSC-1和PSC-2制备的电极和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循环伏安曲线均接近矩形,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电容特性.在以微孔炭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电极为对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的三电极体系测量表明,在0.1A·g-1的电流密度下,PSC-1和PSC-2的比电容达到233和378F·g-1.经过1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后,在三电极体系和超级电容器中电极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电容保持率.基于实验结果探讨了微孔炭的形成机理及其结构与电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