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物理学   4篇
无线电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单根碳纳米管场致发射表面电荷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碳纳米管尺寸及端帽形状,计算得到了比较精确的金属型纳米管表面电荷密度相对分布曲线。与先前的理论结果作比较,消除了曲线上的波动,曲线相对抬高,尖端附近电荷量所占比例减小。进一步研究了长度、半径和长径比对电荷密度相对分布曲线的影响,表明长度主要影响管身电荷密度相对分布,半径主要影响尖端电荷密度相对分布。在忽略其他条件影响下,长径比相同的碳纳米管,电荷密度相对分布曲线趋势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在高密情况下考虑了夸克间弱的耦合,直接应用微扰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势计算了奇异夸克物质(SQM)的体粘滞系数,发现介质效应使SQM的粘滞性提高2个量级左右  相似文献   
3.
俞云伟 《物理》2021,50(6):371-377
中子星概念的形成既是人们对物质基本结构认识的一个自然推论,同时也是理解恒星演化的一个必然环节。自1967年通过发现射电脉冲星证实了中子星的存在以来,基于半个多世纪的多波段、多信使观测,人们已经发现了数以千记的多种类型中子星,了解了单个中子星的电磁辐射机制、中子星双星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双中子星系统的引力波辐射等等,并在多个方面为中子星的内部物质组分及其状态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做出了观测限制。  相似文献   
4.
千新星简介     
俞云伟 《物理》2019,48(9):581-587
中子星—中子星或中子星—黑洞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在发生并合时,潮汐离心、碰撞挤压和吸积反馈等作用会导致约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倍太阳质量的物质被抛射到星际空间中。这些抛射物在加热机制的作用下可能达到较高的温度并快速膨胀,从而在紫外光学近红外波段发出一种快速变化的热辐射,即为千新星辐射。决定于抛射物的质量和不透明度,千新星的特征光变时标可估计在天到星期的量级。其辐射光度至少可达10&;amp;lt;sup&;amp;lt;41&;amp;lt;/sup&;amp;lt; erg s&;amp;lt;sup&;amp;lt;-1&;amp;lt;/sup&;amp;lt;的量级,具体决定于热源的性质,包括抛射物中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形成的重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和并合产物可能的持续能量释放。千新星现象在2017年8月的GW170817引力波事件中被首次观测证实。  相似文献   
5.
<正>1.引言当我们仰望夜空,除了星光由于地球大气的扰动而闪烁和在极幸运的情况下看到几道流星划过天际外,映入我们眼帘的星空总是那么静谧、悠远而难以察觉其变化。是的,相比于恒星和宇宙长达百万年至百亿年的漫长演变,人类的一生哪怕是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显得那么的短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