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10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4篇
无线电   1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正庚烷的转化为探针反应 ,研究了添加元素锆对铂重整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 4 50℃和连续流动条件下 ,Pt/γ -Al2 O3催化剂中引入锆不仅能够提高铂催化剂的稳定性和芳构化产率、抑制氢解和异构化 ,而且能使铂催化剂保持初活性。锆含量在 0 .56%左右 ,其调变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云纹干涉法,对复合材料粘接件承受温度载荷作用,粘接板热膨胀失配造成的胶层剪应变及其随温度的变化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复合材料两个方向膨胀系数分别取代各向同性体问题的热膨胀系数,为云纹干涉法在复合材料热变形问题的热膨胀系数,为云纹干涉法在复合材料热变形问题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硅单晶棒生长直径自动控制的一种新方法。关于等径控制已经有了几种光学方法,例如对晶体和金属材料的固液界面使用了高温辐射计或工业电视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不用任何光学设备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生长中的晶体棒的重量W,长度L,同时控制△W/△L恒定不变。因为这个比值与单晶棒的截面积成正比,所以也就能达到单晶棒的等径生长。本方法中还应用了一种新的控温系统。由一个热转换器感受加热器的功率,并使其自动恒定。如果电源功率波动,则热转换器  相似文献   
4.
制备高碳醇用Cu—Zn—Zr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寿长  陈诵英 《催化学报》1999,20(4):445-449
  相似文献   
5.
光学手册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地介绍一种用于对独立的红外特征进行分类的被动系统。最佳硬件包括光学放大系统、红外滤光片和分光镜。探测器是一个专门设计的阵列,由两个交角为45°的十字组成,在8个径向方向上,都各自分布有16个热电探测器。分类硬件构成一个模拟并行读出和放大装置。它后面是特制的数字处理机。据以把红外特征分成为6类特性参数是:沿8个径向方位分布的探测器的输出分布、红外源表观图象的等辐射轮廊,以及在两个波长上的球面红外发射。将给出实验和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安五所用山东大学晶体研究室研制的大块NdP_5O_(14)晶体和该所研制的微型脉冲氙灯,设计组装了一台微型脉冲NdP_5O_(14)(Nd_xLa_(1~x)P_5O_(14))激光器,并于1979年1月8日输出激光。 NdP_5O_(14)——Ndpp是一种光学增益高的新型激光晶体。晶体中的Nd不是作为掺杂物进入基质,它本身就是化合物中的一个组分,就是说,它既是激活离子又是基质。Ndpp晶体中Nd~(3+)的浓度(4×10~(21)厘米~(-3))约为掺钕1%的YAG:Nd~(3+)中的Nd~(3+)浓度  相似文献   
8.
<正> 自制成低损耗的光纤维以来,纤维光学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衰减度从原来的16分贝/公里降到零点几分贝。早期的单模和阶式折射率多模纤维已让位于梯度折射率的纤维,并且带宽也取得了极高的值。最近,单模纤维又重新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利用将内力及位移展开成k=(h/λ)~(1/2)及斜锥偏度参数m的双重渐近幂级数的方法,得出了斜锥壳的渐近解,同时以直角斜锥壳承受正压力情况为例,给出了它的应力计算分析表达式。 为了验证所给公式的精确程度,计算了斜锥壳薄膜应力的数值解,并作了两个斜锥壳试件的电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得的渐近解的误差基本上在(h/λ)~(1/2)及m~2的量级范围內。 对于斜锥壳这类形状复杂的构件,直接求解薄壳基本方程是很困难的,数值解只能求出在给定尺寸时的解答,不能得出适用于一般尺寸的解析解,对具有小参数特点的构件,渐近解的优点在于能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应力分析表达式,便于工程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0.
周苹  陈诵英 《合成化学》1993,1(1):29-44
运用加压动态分析装置研究了硫化MoO_3/A1_2O_3,甲烷化催化剂上CO和H_2的吸附及反应。结果表明,在给定反应条件下催化剂上吸附的CO和H_2可分为可逆与不可逆两类,且对甲烷化反应有着不同的贡献。甲烷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和不可逆吸附CO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逆吸附氢与CO不生成甲烷,可逆吸附的CO加氢则与副产物乙烷等的生成密切相关。结合前人的动力学考察结果,解释了Mo系甲烷化催化剂与Ni系甲烷化催化剂要求不同反应压力的实质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