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5篇
  免费   1499篇
  国内免费   2424篇
化学   6249篇
晶体学   165篇
力学   496篇
综合类   304篇
数学   953篇
物理学   344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677篇
  2007年   638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425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404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5篇
  1971年   2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ow-flow chromatography has a rich history of innovation but has yet to reach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in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Improvements in pump technology, microfluidic connections, and nano-electrospray sources for MS hav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broader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is space has accelerated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strumentation used for nano-flow LC, the types of columns employed, and strategies for multidimensionality of separations, which are key to the future state of the technique to the high-throughput needs of modern bioanalysis. An update o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where nano-LC is widely used, such as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is discussed. But the trend toward bio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targeted, and potent therapeutics for the safe treatment of disease drives the need for ultimate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of our analytical platforms for targeted quantitation in a regulated space. The selectivity needs are best addressed by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especially at high resolutions, and exquisite sensitivity is provided by 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 as the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evolve into an accessible, robust, and easy-to-use platform.  相似文献   
2.
3.
以焦炉上升管内壁结焦炭层块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对结焦炭层的元素组成,以及各结焦炭层的矿物组成、组成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测试。分析从结焦炭层块外表面向内表面过渡的各结焦炭层的差异性,揭示焦炉上升管内壁结焦机理。结果表明焦炉上升管内粉尘中Fe,S和Cr极易催化荒煤气中蒽、萘等稠环芳烃化合物成炭,在焦炉上升管内壁形成炭颗粒沉积,为焦油凝结挂壁提供载体,在荒煤气温度降至结焦温度时易结焦积碳。结焦炭层均含有芳香层结构,随着结焦炭层从外表面向内表面过渡,各结焦炭层的面层间距(d002)逐渐降低、层片直径(La)先降低后增加、层片堆砌高度(Lc)和芳香层数(N)先稳定后增加。结焦炭层石墨化过程是由结焦炭层内表面向外表面进行,主要包括其片层外缘的羧基和部分C-O结构的降解剥离,从而形成高度规整的共轭结构。结焦炭层块中C元素是以结晶碳与无定型碳的混合物形式存在。以上研究为解决焦炉上升管内壁结焦及腐蚀问题,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有效回收焦炉荒煤气显热,降低焦化企业能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强短脉冲供电技术的空心阴极灯作激发源、微波等离子体炬作原子/离子化器,建立了原子/离子荧光光谱实验装置。详细研究了微波等离子体功率、观察高度、空心阴极灯电流等因素对原子/离子荧光信号强度的影响,测量了系统对Ca的原子/离子荧光光谱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5.
The breakthrough and stoichiometric SO2 ad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a biomass supported Na2CO3 system (80 wt %Na2CO3/straw) have reached 48.9% and 80.6% respectively at a desulfurization temperature of 80℃.  相似文献   
6.
新颖外燃式湿空气燃气轮机循环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效燃煤燃气轮机循环一外燃式湿空气透平循环动力系统。由于外燃的特点,作功工质为洁净湿空气,从而可以实现水的回收,是对常规HAT循环的突破;另外洁净湿空气排放不受通常烟气露点限制,从而可回收利用湿空气降温时的低温凝结潜热,提高了加湿能力,从而提高系统性能。揭示了新型循环的基本规律;推导出具有湿化特点的约束方程和系统性能简明表达式,指明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在透平初温为850℃的工况下,系统热效率高达48.11%。基于能量品位梯级利用原理和系统集成方法论,通过探索充分而合理利用中低温余热的有效途径,开拓洁净煤燃气轮机总能系统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的真空紫外同步辐射,使NO分子和Ar原子混合物的超声分子束发生光电离,测量了Ar,NO和异类团簇Ar·NO的光电离效率谱. 在谱中,在与Ar原子的共振线对应的能量区域(11.5—12.0 eV)观察到一个强的类共振结构. 这个结果表明,在异类团簇Ar·NO的内部,稀有气体Ar原子的激发能转移到与它接触的分子NO上,使分子NO发生电离. 关键词: Ar·NO团簇 同步辐射 光电离 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方法研究了机翼在0°~50°攻角下的颤振。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来流攻角α0的增大,机翼的固有频率对颤振的影响越来越大,颤振由线性的强迫振动逐渐发展成为非线性的自激振动,而当α0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尺度分离流交替地从机翼头部和尾部产生,机翼和流场会发生共振,引起机翼的失速颤振。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京谱仪Ⅲ探测器模拟和触发系统模拟程序,研究了北京谱仪Ⅲ电磁量能器的触发方案.根据物理目标设计了中性事例触发,巴巴事例判选和带电事例触发的方案,优化了各触发条件的参数,并仔细研究了对本底的排斥能力.研究了一批典型的物理道,给出了它们的触发效率,同时给出了预期的本底触发事例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