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化学   234篇
晶体学   26篇
力学   22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56篇
物理学   18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了C2(×)Cn量子系统的最大纠缠混合态,得到了Negativity纠缠度下的最大纠缠混合态的解析结果,并计算了该态在非满秩情形下的量子相对熵纠缠度.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灰度变换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红外图像,采用双门限分割法进行图像分割,然后采用分段灰度变换法进行图像增强。根据具体图像,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确定2个阈值,将图像分割为目标区、过渡区和背景区3部分;按照每一部分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灰度变换,对图像进行分段线性增强,得到感兴趣目标区的最佳视觉效果。通过对16位红外图像进行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实验表明,该算法灵活便捷,在增加对比度和去除噪声的同时,还抑制了背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利用精密自动绝热热量计直接测定了配合物Zn(Phe)(NO3)2·H2O(s) (Phe:苯丙氨酸)在78-370 K温区的摩尔热容. 通过热容曲线的解析得到该配合物的起始脱水温度为, T0=(324.27±0.37) K. 将该温区的摩尔热容实验值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摩尔热容(Cp, m)对温度(T)的多项式方程, 并且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它的舒平热容值和各种热力学函数值. 依据Hess定律, 通过设计热化学循环, 选择体积为100 mL浓度为2 mol·L-1 的盐酸作为量热溶剂, 利用等温环境溶解-反应热量计分别测定混合物{ZnSO4·7H2O(s)+2NaNO3(s)+L-Phe(s)}和{Zn(Phe)(NO3)2·H2O(s)+Na2SO4(s)}的溶解焓为, ⊿dH0m,1 =(69.42±0.05) kJ·mol-1, ⊿dH0 m,2 =(48.14±0.04) kJ·mol-1, 进而计算出该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 ⊿fH0m =-(1363.10±3.52) kJ·mol-1. 另外,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折光指数(refractiveindex)的测量结果检验了所设计的热化学循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酞侧基聚芳醚砜和聚芳醚酮共混物的高温流变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锥板粘度计测试了酞侧基聚芳醚砜(PES-C)和酞侧基聚芳醚酮(PEK-C)及其共混物的熔体流变行为.试样的流动活化能分别为145、133和112KJ/mol.共混物的熔体粘度显著低于PES-C和PEK-C粘度的对数加和值.并证明试样的熔体流动性和加工稳定性都已达到注射成型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Pt3Co核-Pt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Pt3Co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duction of H2PtCl6 and Co(OOCCH3)2 using NaBH4 as a reducing agent. The Pt3Co core-Pt shell nanoparticles (Pt3Co@Pt) were synthesized using hydrogen absorption redu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QUID magneto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size of Pt3Co@Pt nanoparticles is 3.6 nm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9 nm. Heating Pt3Co nanoparticles in air at 700 ℃ for 1 h, Co in Pt3Co nanoparticles was oxidized to Co3O4 and CoO; while no oxidation tendency was detected for Pt3Co@Pt nanoparticles. The crystallize structure of Pt3Co@Pt changed from the face centered cube (fcc) to the face centered tetragonal (fct) after the heating treatment. The coercivity of the heated Pt3Co@Pt reached to 276 Oe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7.
邸友莹  谭志诚  李彦生 《化学学报》2006,64(13):1393-1401
合成了一种稀土高氯酸盐-谷氨酸配合物. 经TG/DTG、化学和元素分析、FTIR及与相关文献对比, 确定其组成为[Pr2(L-α-Glu)2(ClO4)(H2O)7](ClO4)3•4H2O, 纯度为99.0%以上. 利用显微熔点仪分析发现其没有熔点. 在78~370 K温区, 用精密绝热量热仪测量其低温热容, 在285~306 K温区发现一明显吸热峰, 归结为固-固相变过程. 通过相变温区三次重复热容测量, 得到相变温度Ttr、相变焓ΔtrHm和相变熵ΔtrSm分别为(297.158±0.280) K, (12.338±0.016) kJ•mol-1和(41.520±0.156) J•K-1•mol-1. 用最小二乘法将非相变温区的热容对温度进行拟合, 得到了热容随温度变化的两个多项式方程. 用此方程进行数值积分, 得到每隔5 K的舒平热容值和相对于273.15 K的热力学函数值. 根据TG/DTG结果, 推测了该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 依据Hess定律, 选择1 mol•dm-3盐酸为量热溶剂, 利用等温环境溶解-反应量热计, 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 ΔfHm0=-(7223.1±2.4) kJ•mol-1.  相似文献   
8.
用锥板流变仪测试了分子量不同的国产聚醚砜(PES)样品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ES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所得的粘流活化能与文献报道的ICI产品值相近。根据求得的零剪切粘度(ηo)与分子量的关系推断样品的分子量已经接按临界分子量(Mc),并利用转换因子αI=ηoT/ηo(TR)绘制了样品的叠合曲线,得到较好的叠加效果,同时还求得了WLF方程的两个经验常数C1和C2的数值。  相似文献   
9.
杯芳烃修饰玻碳电极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微量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以杯芳烃衍生物修饰玻碳电极,以其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微量铅。对富集时间、铅的浓度、支持电解质、样品溶液pH值及部分离子干扰等进行了实验。实验发现以氢氧化钠溶液处理修饰电极可提高测定灵敏度,经过优化处理后,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5.0×10-7~1.0×10-5mol/L和1.0×10-8mol/L。应用本法对合成水样进行了测定,结果满意。本文还对吸附溶出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应用等温流动微量热法测定了298.15 K时互为旋光异构体的D-甘露醇与D-山梨醇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稀释焓, 利用 McMillan-Mayer 理论计算了D-甘露醇与D-山梨醇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焓对相互作用系数. 结果表明, D-甘露醇和D-山梨醇在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焓对相互作用系数h2均为正值, h2的值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皆逐渐增大, 但D-山梨醇的焓对相互作用系数h2增大的速率[dh2 /dm(NaCl)]比 D-甘露醇的要大. 根据两多元醇分子构象结构的差异, 溶质-溶质相互作用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