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设计了工作在近红外波段的硅基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折射率传感器。理论和仿真模拟分析表明,通过改变MZI的结构参数可以对输出干涉谱的色散转折特性进行调控,经过优化后色散转折点(DTP)所对应的波长可以调至近红外波段(1550 nm),通过改变MZI周围的环境折射率(SRI)可以使折射率灵敏度达到37500 nm/RIU。由于DTP两侧的干涉条纹对外界折射率响应有相反的特性,将干涉波谷的相对漂移量作为检测对象,能够将灵敏度提高2倍,即75000 nm/RIU。不同于常规基于光栅和波导耦合构架的DTP传感器,所设计的DTP结构中两个干涉模式互不相关且均可独立调控,并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控色散转折波长。  相似文献   
2.
将方法无线电和应用数学的原理引入多用户差分跳频网络,提出基于拉丁方的认知差分跳频自适应频率集方法.该方法在认知后得到可用频谱信息的基础上,将跳频频率集划分为频率子集,按照动态生成的拉丁方将频率子集动态分配给网内用户,使同一时隙内用户的频率子集正交,从而抑制多用户网络的多址干扰,提高抗部分频带干扰以及多音干扰性能.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较传统多用户差分跳频网络可以显著提高多址性能与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和图论引入差分跳频(differential frequency hopping,DFH)网络,提出基于IC着色和干扰温度模型的认知差分跳频多址(IC-ITMA)原理,用IC着色与干扰温度理论控制网内用户的发射行为,网内各发射机在接收机处产生的干扰温度正交.接收机根据测得的干扰温度来区分它们,使之达到区分预期信号和干扰信号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差分跳频网络可以显著提高抗多址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