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化学   86篇
物理学   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坚  吴宏滨  侯琼  黄飞  阳仁强  杨伟  曹镛 《发光学报》2003,24(6):612-615
采用Suzuki方法合成了9,9-二辛基芴与萘并硒二唑的两种无规共聚物并研究了其紫外光谱、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两种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波长为650~666nm,均为发饱和红光的LED材料,其电致发光外量子效率最高达到了1.05%。随着共聚物中萘并硒二唑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的发射波长均有少量红移。证明了根据共轭高聚物链内能量转移原理,在聚芴链中引入不同含量的窄带隙杂环单元可实现对聚芴发光颜色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曹镛  郭可珍  钱人元 《化学学报》1985,43(5):425-432
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对四氯化铂(PtCl_4)及铂氯酸(H_2PtCl_6·6H_2O)掺杂聚乙炔进行了研究.发现Pt4f 与 Cl2p 谱峰均由相距约1.5eV 的两组峰组成.Pt4f 高结合能端的组份可指认为四价铂,而低结合能端的组份为二价铂.对 Pt4f 及 Cl2p 峰积分强度的分析表明,对二价铂有:[Cl]/[pt~(2 )]=2,对四价铂有:[Cl]/[pt4~ ]=6.C 1s 峰也由两个分离约1eV 的峰组成,高结合能端的强度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说明铂盐掺杂聚乙炔通过由高分子链向掺杂剂的电荷转移而使部份高分子链被氧化,部份四价铂盐被还原成 PtCl_2.透射电镜形态观察及选区电子衍射证明膜上存在 PtCl_2的聚集.电荷转移链段在高分子链上的分布是无规的.并由此估计了电荷转移链段上每个碳原子的电荷约为 0.2|e|.由以上结果我们推断 PtCl_4与 H_2PtCl_6·6H_2O 的电荷转移过程可由下式表达.对 PtCl_4 掺杂:2PtCl_4 2e→PtCl_6~(2-) PtCl_2对 H_2PtCl_6掺杂:2H_2PtCl_6 2e→PtCl_6~(2-) PtCl_2 4HCl这两种掺杂剂的对阴离子均是 PtCl_6~(2-)离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简单的合成方法,利用1-溴-3,5-二碘苯作为新颖的重复单元合成了一类高世代的聚苯类树枝型β-二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研究了这类树枝型β-二酮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表明存在着不太明显的溶剂效应。同时,也对这类树枝型β-二酮的热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剑  牛于华  杨伟  侯琼  许怡赦  袁敏  曹镛 《化学学报》2003,61(5):765-773
用Suzuki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以咔唑为主链,与不同的芳香环和杂环化合物 共聚的新型电致发光无规共聚物.这些共聚物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发较强的荧光 .咔唑链段为共聚物提供了很好的空穴传输和空穴注入性能.与咔唑共聚的窄能隙 单体,如蒽(ANT)、噻吩(Th)、2,1,3-苯并噻二唑(BTDZ)、2,1,3—苯并硒二唑 (BseDZ)和4,7—二噻吩—2,1,3—苯并噻二唑(DBT)在聚合物中含量小于50%时 成为陷阱中心.还观察到极为有效的分子内能量转移.由于共聚单体的能隙不同, 这些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发光范围可覆盖整个可见光谱区.研究结果表明,用咔唑作 为宽带主体,与少量低带隙单体共聚,有可能成为一种合成同时兼有优异空穴注入 特性,又能广泛调节发光颜色的新的发光聚合物体系.  相似文献   
5.
A free standing film of polyaniline as large as 18 cm×18cm×0.002 cm can be obtained by evaporation of a solution of the chemically synthesized base in NMP. Its structure was examined by the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visible spectra, XPS, DSC, SEM and X-ray scattering and its conducting behavior as well a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of main chai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free standing film of polyanilm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owder. However, some differences in its electronic structure, conductivity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of redox couple between the flee standing film and powder are observed, which may be due to cross-linking of the film of polyaniline.  相似文献   
6.
"智能窗"大规模推广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三氧化钨(WO_3)是生产"智能窗"的一种重要电致变色材料,但调控WO_3薄膜电致变色性能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采用旋涂法制备WO_3薄膜,重点研究了溶液浓度和旋涂次数对调控WO_3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轮廓仪测量薄膜厚度,X射线衍射(XRD)测量薄膜结晶情况,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薄膜表面形貌,光谱仪测量薄膜初始态、着色态和褪色态的透射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增加(0. 2~1. 0 mol/L),薄膜厚度从9. 7 nm增加到33. 3 nm,透射率调制能力从0%提升到37. 0%;多次旋涂薄膜厚度线性增长,线性拟合优度(R~2)达0. 98,5次旋涂后透射率调制能力达51. 3%。改变溶液浓度和旋涂次数都是调控薄膜透射率调制能力的有效手段,精准调控薄膜透射率调制能力对设计不同应用场景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金属卤化钙钛矿凭借其优异的光电特性以及可低成本溶液加工的优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光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是该领域的一大重要研究方向.由于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效率高、带隙连续可调、发光半峰宽窄等优点,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在短短5年时间内,实现了外量子效率从不足1%到超过20%的重大突破,成为了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光技术.在这5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界主要集中于解决如何实现钙钛矿成膜和结晶过程的控制、如何提高钙钛矿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以及如何改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稳定性等问题.而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有机添加剂的使用被认为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策略.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有机添加剂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的整体发展和应用情况,并着重讨论了小分子与聚合物添加剂在钙钛矿中的具体作用,最后分析了当前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详细探讨采用全印刷工艺,制备聚合物OLED显示屏的工艺流程和技术难点的克服。通过喷墨打印纳米银电子墨水制备金属阴极,完全避免了高温及真空工艺的使用。在显示屏制备过程中,我们成功研发由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聚[9,9-二辛基芴-9,9-双(N,N-二甲基胺丙基)芴],与一种可固化的环氧树脂粘合剂共混形成的多功能缓冲层。此多功能缓冲层,一方面保护有机功能层,避免纳米阴电子墨水的侵蚀,另一方面提供必需的电子注入功能,使高功函银阴极可以有效地注入电子。通过研究表面能优化打印阴极的成型形貌,并克服工艺难点,所制得的96×3×64分辨率的单色和全彩色聚合物OLED显示屏无坏点/坏线,红、绿、蓝电流效率分别为0.62、4.38、0.93cd/A,色坐标分别为(0.63,0.37)、(0.39,0.57)、(0.18,0.16)。  相似文献   
9.
侯林涛  黄飞  曹镛  刘彭义 《化学进展》2007,19(11):1681-1688
有机/聚合物顶发射发光器件可以解决传统底发射发光器件的一系列不足。高性能顶发射发光器件的实现,首先必须优化器件结构,其次对电子注入材料和空穴注入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提高顶发射器件中电子注入和空穴注入方法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机/聚合物顶发射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芴与硒吩共聚物的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不同共聚比例的9,9-二辛基芴和硒吩的共聚物制备了发光二极管。研究了不同硒吩含量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针对共聚物的特点和器件存在的问题,采用阴极界面修饰及高分子共混的方法。使器件的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