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1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激光入射角度对干涉带通滤光片输出性能的影响。激光入射角的变化对滤光片的峰值波长、峰值透过率等性能参数具有明显的影响;分析了中红外滤光片对3.8μm波段激光的透射性能,给出了滤光片的输出特性与入射激光角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拉曼和红外光谱分析中,谱峰的归属直接关系到对分子结构的判定。本工作以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为基础,探索对二芳基二硫代磷酸实验拉曼谱图进行谱峰归属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二芳基二硫代膦酸理论计算谱图与实验谱图具有相关性,理论计算谱图可以指导实验谱图谱峰的归属分析。  相似文献   
3.
谱峰相对强度比法在碳炔含量测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炔材料是一种不溶不熔高聚物 ,红外谱图是最简易的一种分析测试工具。将 C—H键的振动峰面积与 C C键的振动峰面积相关联 ,用谱峰相对强度比法测定不同制备条件下产生的碳炔材料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两者比值对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可用作碳炔材料制备中实验条件的优选手段。  相似文献   
4.
羰基振动频率的理论计算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子中具有红外活性的两个原子间的振动频率与化学键的力常数及折合质量有关,本工作将力常数和折合质量的比值表砂与理论计算结果中原子的电荷,化学键的键长和键级等住处的函数,由此建立起理论计算与实难验光谱频率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频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了本工作所做的探讨索对红外谱图谱峰的归属和解析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沉淀分离-ICP-OES测定含铁溶液中稀土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铁砂土样品中稀土元素的ICP-OES测量技术。采用草酸盐沉淀或氟化物沉淀与草酸盐沉淀的组合去除样品中Fe和大量岩石基体元素的光谱干扰。结果表明:分析溶液中Fe的浓度小于110μg·mL~(-1),可忽略对样品中稀土元素的ICP-OES光谱测定干扰。不同稀土元素之间沉淀的不同步性小于3%,若以测定稀土元素相邻近的一种稀土元素作内标,则可提高沉淀过程回收率的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6.
氟化石墨作为一种高储能材料广泛用于一次锂电池中,氟化石墨材料的微观结构影响其电化学储能性能.以量子化学模拟计算为基础,建立了氟化石墨类材料中微观结构单元与红外谱图特征频率的关系,指出了在氟化石墨类材料中,碳原子以sp2型杂化形式为主与氟原子形成氟碳键,石墨的氟化反应以形成氟碳比为1∶1的结梅较为有利,是氟化右墨材料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从裂变产物中分离提取短寿命核素138Cs的方法.通过两步沉淀和一步溶剂萃取,实现138Cs与其他裂片核素的分离.γ能谱分析表明,138Cs对其他裂片核素的去污系数>103,138Cs的化学回收率为45.0%.  相似文献   
8.
碳炔分子红外振动光谱的理论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嘉春 《光谱实验室》2003,20(5):639-642
碳炔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相应的红外谱图具有不同的振动吸收峰位。本文以GAUSSIAN98计算程序在HF水平选用6—31 G(d,p)基组对两种不同结构碳炔的红外光谱进行理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结构的碳炔分子的红外振动吸收峰位存在差异,不同共轭碳链长度影响红外吸收峰的峰位和峰强度。计算结果可应用于碳炔材料红外谱图的谱峰归属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钕、锆在硫酸铵体系和氯化铵体系中单组分电沉积行为,在氯化铵体系中进行了钕-锆混合组分电沉积分离实验,结果显示在锆沉积率大于80%时钕未见沉积,可实现钕-锆的电沉积分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对支撑这些设备运行的后备电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与传统的铅酸和镍镉电池相比具有更大的电动势、更大的比能量(120~150 Wh/kg,是常用的Ni-Cd电池的2~3倍)以及较好的充放循环性能,因此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高性能便携能源设备.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极材料一直是人们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目前应用较广的是LiCoO2,它具有放电电压高、放电平稳、高倍率放电性能好、比能量高、循环性好和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但由于Co的毒性大、储量低导致这种材料不环保、价格高,并且由于Co4+的高氧化性使LiCoO2只能获得理论值一半的容量,并存在一定的过充电安全隐患,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正极材料.1997年Padhi等人[1]首次报道了具有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较平坦的3.4 V电压平台、较高的比容量(大于160 mAh/g)、所含元素储量丰富、绿色环保、易于制备和安全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望替代LiCoO2的正极材料,成为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了了解LiFePO4的电化学反应机理,Padhi[1]和Takahashi[2]等人用XRD研究了LiFePO4化学脱锂和电化学脱锂后的结构变化,表明Li+的脱嵌过程中LiFePO4和PO4两相共存.Burba等人[3]也使用FTIR和Raman光谱研究了LiFePO4化学脱锂后的结构变化,表明分子光谱是研究LiFePO4结构变化的很好手段,为了更深入理解LiFePO4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本文使用FTIR对LiFePO4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同充放电阶段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