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篇
  201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推导了辐射压加速宽线区云团径向外流模型的谱线轮廓表达式,并考虑到光致电离计算表明的云团本身对Hβ和HeⅠλ 5876诺线的辐射差异,用数值方法计算了它们的谱线轮廓,发现该模型不能解释HeⅠλ 5876线宽大于Hβ线宽的观测事实。作为比较,本文还计算了引力作用模型的两种简单情形——自由下落和转动盘模型的谱线轮廓,认为前者可以对观测事实给予合理解释,因此得出结论,自由下落很可能是发射线云团真实运动的一个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在标准宽线区模型的框架下,根据光致电离理论,通过构造细致的发射线云团的辐射结构,计算了活动星系核光谱中,Lya和CIVλ1549两条重要紫外宽发射线的轮廓,并根据所得谱线轮廓的特征,讨论了宽线区模型中的两相介质理论和运动学状态等影响谱线发射和谱线轮廓的主要物理因素.主要结论是,如果宽线区的运动学状态是引力所主导的径向内流,则当宽线区中存在一定的热相介质(其粒子数密度nh≈2×105cm-3)时,所得理论谱线轮廓与观测特征符合的较好;如果对宽线区尺度进行合理的截取,Lya和CIVλ1549的理论谱线轮廓都向蓝端有一定的峰移,这可以用来定性解释活动星系核的观测谱中,高电离谱线和低电离谱线有系统性红移差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自1989年自适应光学首次在地基天文望远镜上成功实现衍射极限的天文观测以来,自适应光学系统已逐渐发展成为地基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必备的仪器之一。由于当今夜天文观测对仪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为了提高夜天文观测中的适用性,自适应光学系统近20年来也在不断发展,涌现出多种新型自适应光学系统,如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极限自适应光学系统、近地层自适应光学系统等。尽管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性能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其局限性。文章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已有自适应光学系统,探讨近年来夜天文当中应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及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