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数学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使用美国甚大天线阵(VLA).对Markarian 8星系进行了多频观测.多频VLA观测表明,Markarian 8星系有三个主要的射电子成份,它们浸在一个弥漫的星系包层中.包层的射电谱是陡的非热谱.本文根据VLA观测确定了包层的物理参量,并讨论了包层中相对论性电子的可能起因.本文估计了包层非热辐射所要求的超新星爆发率.  相似文献   
2.
尹其丰  马駬 《中国科学A辑》1978,21(6):648-656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已有的米波Ⅰ型爆发模型的基础上,指出了非热电子在日冕局部区域长时间存在的可能性及其能谱分布是Ⅰ型爆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考虑了非热电子与啸声的共振相互作用,得到了非热电子得以长期存在所必须满足的啸声稳定化条件.由于Ⅰ型源区Ec》kT,考虑到非热电子可以在磁阱中沿磁力线迅速扩散,论证了非热电子在米波Ⅰ型源区域长期约束是不可能的.但作为耀斑标志的粒子加速过程的长期后果而存在非热电子的连续源时,啸声将使非热电子局限在磁阱的某一部位而不能沿磁力线扩散.这时,在满足稳定化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稳定地约束足够数目的非热电子.且在适当磁场条件下,非热电子的能谱具有间隙分布的特点,并产生很高亮温度的朗缪尔波.在此基础上,还解释了Ⅰ型爆发的某些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3.
应用带电粒子的一阶冲击波加速机制和超新星遗迹演化的动力学理论,在关于磁场和带电粒子能均分的假定下,导出了反映超新星遗迹的射电演化的Σ-D关系,结果表明,超新星遗迹的射电演化,敏感地依赖于冲击波的压缩比以及反映超新星遗迹的内禀特性的参数:爆炸能量ε0和周围介质的密度n,在适当的参数取值下,我们的结果和统计得到的Σ-D关系符合得很好,应用本文的理论结果,可以解释在不同星系中,遗迹的表面亮度的系统差别以及观测和预期的河内超新星遗迹数量之间的矛盾等事实。  相似文献   
4.
VLA的观测表明,Mark.8是由三个子成分组成的,它们对应于光学上的块斑(Clumps),其射电辐射谱符合于光学薄情况下的热谱。这些子成分浸在弥漫的壳层(背景)中,后者的辐射谱是非热的。射电观测表明,Mark.8在6厘米波长上的射电图同光学观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热辐射的假设下,文中计算了射电子成分的电子密度和所含的电离氢的质量,结果表明,这些块斑的确可能是超巨型的HII区。 根据VLA的高分辨率观测,直接计算了由早型星发射的莱箩光子数。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平均子成分”来说,早型星(以O8V为例)的数目高达3.5×104个。这说明,在Mark.8中,恒星以超大规模形成,即存在恒星形成爆发。  相似文献   
5.
尹其丰  D.  S.  Heeschen  J.  Heidmann 《中国科学A辑》1985,28(7):626-632
Markarian 8是一个块斑不规则星系(clumpy Irr.)。 我们使用“甚大天线阵”(VLA)在20cm波长上对该星系进行了观测。在20cm波长上,该星系的射电形态同光学形态相似。在20cm上的射电结构同6cm上的结构相似:三个主要块斑浸在弥漫的非热包层中。块斑的射电谱是平坦的,这同光学薄气体热谱相符合.这些块斑可能是些大质量的(108M⊙)HII区,表明在该星系中有新近的大规模的恒星形成活动,即恒星形成爆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