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p)水平研究了次磷酸根(H2PO2-) 在Ni(111)和Ag(111)表面吸附的表面结构和电子特性。最稳定的结构是H2PO2-中的两个P-O键朝向基底表面。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电子构型的微小差别,导致了H2PO2- 在Ni(111)表面上的吸附能远大于在Ag(111)表面上吸附能,Ni(111)表面上的电子给予与反馈数量远大于在Ag(111)表面上的电子给予与反馈数量。与吸附在Ag(111)表面上相比较,当H2PO2- 吸附在Ni(111)表面上时有更多的负电荷转移到基底,且P原子上有更多的正电荷。这意味着吸附在Ni(111)表面上的H2PO2-更容易被像OH-一样的亲核试剂进攻。因此,吸附在Ni(111)表面上的H2PO2-比吸附在Ag(111)表面上的H2PO2-更容易被氧化。这些结果表明对于H2PO2-的氧化,银表面不具有活化作用而镍表面则具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欧利辉  陈胜利 《电化学》2011,17(2):155-160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反应能计算及最小能量路径分析研究了CO2在气相和电化学环境中于Cu(111)单晶表面的还原过程。气相中,CO2还原为碳氢化合物的反应路径可能为:CO2(g) + H* → COOH* → (CO +OH)* → CHO*;CHO + H* → CH2O* → (CH2 + O)*;CH2* + 2H* → CH4或2CH2* → C2H4。整个反应由CO2(g) + H* → COOH* → (CO +OH)*,(CO + H)* → CHO*和CH2O* → (CH2 + O)*等几个步骤联合控制。在-0.50V (vs RHE) 以正的电势下,CO2在Cu(111)表面电化学还原主要形成HCOO-和CO吸附物;随着电势逐渐负移,CO2加氢解离形成CO的反应越来越容易,CO成为主要产物;随电势进一步变负,形成碳氢化合物的趋势逐渐变强。与CO2的气相化学还原不同的是,电化学环境下CO质子化形成的CHO中间体倾向于解离形成CH,而在气相中CHO中间体则倾向于进一步质子化形成CH2O中间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计算了4种N,N-B螯合物1,1q,2和2q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吸收和发射光谱、跃迁密度矩阵、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黄昆(HR)因子、FranckCondon因子和电子耦合等光物理性质,深入探究化合物1q和2q在几何结构微调后发光效率降低的本质原因.计算结果表明,N,N-B螯合物中喹啉取代吡啶,以及吲哚配体中N杂原子的引入对光物理性质产生了较大影响.相比于化合物1和2,化合物1q和2q由于共轭面的扩展导致HOMO-LUMO能隙变窄,使吸收红移.通过计算HR因子和跃迁密度矩阵对激发态的特征和几何弛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q和2q具有明显增强的片段间电荷转移特征,发射能和振子强度减弱导致kr减小,并且激发态和基态间的电子耦合急剧增强造成快速的非辐射衰变,导致化合物1q和2q在CH2Cl2溶液中不发光.同时,化合物1和2具有高效的发光效率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是一类有发展前景的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以合金形成能、Pt表面偏析能和氧原子吸附能作为依据筛选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表面富Pt氧还原合金催化剂. 利用DFT计算对Pt与各种过渡金属形成的合金的热力学、表面化学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预测Pt-V,Pt-Fe,Pt-Co,Pt-Ni,Pt-Cu,Pt-Zn,Pt-Mo,Pt-W等合金可能具有好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所预期的大部分催化剂已有文献研究结果支持. 另外,Pt-Zn和Pt-Mo体系目前报道尚不多,值得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5.
用B3LYP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次磷酸根(H2PO^-2)在Ni(111)和Ag(111)表面吸附的表面结构和电子特性.最稳定的结构是H2PO^-2中的P-O键朝向基底表面,并用O原子与基底作用.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电子构型的微小差别,导致了H2PO^-2在Ni(111)表面上的吸附能远大于在Ag(111)表面上吸附能,Ni(111)表面上的电子给予与反馈作用远大于在Ag(111)表面上的电子给予与反馈作用.与吸附在Ag(111)表面上相比较,当H2PO^-2吸附在Ni(111)表面上时有更多的负电荷转移到基底,且P原子上有更多的正电荷.这意味着H2PO^-2吸附在Ni(111)表面上的H2PO^-2更容易被像0H^- 一样的亲核试剂进攻.因此,吸附在Ni(111)表面上的H2PO^-2比吸附在Ag(111)表面上H2PO^-2更容易被氧化.这些结果表明对于H2PO^-2的氧化,Ag表面不具有活化作用而镍表面则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基于平面波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氧气分子在Pt(11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以及解离产物进一步质子化形成H2O的过程. 通过使用不同尺寸的平板模型和在表面预吸附不同数量的氧原子,研究了氧覆盖度对氧还原反应(ORR)路径的影响,并对使用不同水合质子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质子化的end-on化学吸附态OOH*的形成是ORR的初始步骤;OOH*能够转化形成非质子化的top-bridge-top化学吸附态O2*,或者解离形成吸附的O*物种. 对不同氧覆盖度下各种可能步骤的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O*的质子化形成OH*物种是ORR的速决步骤. 增加氧覆盖度时,该步骤的活化能减少. 此外,还发现使用比H7O3+更复杂的水合质子模型不会改变计算所得的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7.
硫酸高铈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茴香醛被广泛用于食品、香料、医药及电镀等工业中[1]。制备茴香醛是用对甲氧基甲苯作为原料氧化合成茴香醛,[2,3]但近年石油化工原料价格猛涨,因而以我国广西盛产的茴香油(含茴香脑)为原料制备茴香醛的方法得以重视[4-9]。用间接电氧化法氧化茴香脑(anethole)制备茴香醛(ani-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