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力学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PLA b-PVP),然后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其混,制备PVP-b-PLA-b-PVP/PVDF共混膜.结果表明:PVDF膜表面致密,膜断面中指状大孔和海绵状孔同时存在,而共混膜表面多孔,指状大孔贯穿整个断面;与PVDF膜相比,共混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增大,水通量提高了158.87%,接触角下降了16.70%,抗污染指标下降了64.7%.  相似文献   
2.
在ψ800mm低密度激波管的反射激波后,对高温平衡空气1μ附近分子带系辐射再一次进行了测量。激波管内初始压力取为0.1—lmmHg,测量的温度范围为6000—7500°K,相应的标准密度范围ρ/ρ_0≈0.016—0.1。 λ=1.04μ,测量的空气辐射比N_2(1 )频带贡献的辐射值约高2—5倍,超过量随P_1的增加而升高。过量辐射用NO分子密度归一化后对1/T作图,得到一条直线;而对N_2归一化后的作图,得到与前者平行、随P_1降低而从上向下平移的一组直线,这是联系空气辐射与氮分子的一种特有的新规律。它说明,除了激波管内初始密度维持不变之外,激波加热空气的近红外辐射与N_2分子之间,并不存在似它与NO及纯氮辐射对N_2分子那样的相关关系;揭露出过去激波管关于空气近红外辐射测量中出现的与NO假设和否定氮为主要辐射源的观点相矛盾的实验现象——所测强度数据似可用N_2(1 )来说明,是因密度范围较窄而造成的一种假象。因而,测量为论证空气在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为NO而不是N_2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并使以往激波管测量中的矛盾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在激波管中,经反射激波再次压缩的⑤区气体,可以达到比入射激波后的②区更高的温度和压力。而且,气体相对于实验室坐标是静止的,很适合于对那些没有气动要求的高温气体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量。因此,除②区外,这是又一个可供实验的高温高压气体平衡区。  相似文献   
4.
在图博弈中,Myerson假设只有连通的联盟才能获得完全的效用,而忽略连通联盟的具体结构.1996年,Jackson和Wolinsky提出了“网络情形博弈”的模型,拓展了Myerson的图博弈模型.它是利用值函数代替原来的特征函数以体现不同网络结构对合作结果的影响.考虑超网络情形博弈,它是网络情形博弈的自然推广,由三元组(N,H,v)所组成,这里v是值函数,用于描述在超网络(N,H)合作结构下的合作收益.2012年,van den Nouweland和Slikker利用四个公理给出了位置值的公理化刻画.通过分支有效性和局部平衡超边贡献性两个公理,给出了超网络博弈中位置值的公理化刻画.作为推论,得到了网络博弈中位置值的新刻画.  相似文献   
5.
高温空气光学性质的激波管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用低密度激波管和辐射计得到的高温空气光谱辐射系数的实验结果,并与国外理论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给出了流场特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温度为4380~7500K,密度为1.40×10~(-2)ρο~1.00×10~(-1)ρο(ρο——标准空气密度),光谱皮长为4300,5400,6400,7200和1038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