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Sn4+易于水解而难以在水相稳定存在的不利条件,尝试了在水油两相体系中应用生物转化-化学沉淀耦合反应工艺制备SnS2纳米材料。研究了水油两相体系制备SnS2的优化条件,并借助XRD、SEM、EDS表征了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物相。研究表明,生物水相pH值7、水油两相反应温度35℃,油相Sn4+与水相SO42-之物质的量浓度比1∶2的条件下有利于SnS2的生成。制备的SnS2为纳米片花瓣,纳米片平均厚度约为30 nm,花状微晶直径约1~5μm,纯度高,无杂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生物还原-化学沉淀耦合反应(CRBRCP-EDTA)制备出硫化镉纳米薄膜,并借助XRD和SEM对合成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以铝片为基底时CdS难以沉积,CdS纳米薄膜不能形成;以导电玻璃和单晶硅片为基底时CdS纳米薄膜方可生成。导电玻璃和单晶硅片薄膜都是双层结构,导电玻璃薄膜下层厚度大约40~50 nm,上层厚度大约450~500 nm,整体厚度大约500~550 nm;硅片薄膜的上下两层厚度基本相等,均为300 nm左右,而整体厚度达到600~650 nm。Cd2+浓度增加和分散剂PAM加入显著改善了导电玻璃薄膜质量,膜的致密性、均匀性和光催化活性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克雷伯氏菌 (S1) 和伯克霍尔德氏菌 (S2) 复合菌群 (简称 S) 降解三硝基甲苯 (TNT) 的特性和机理. 结果表明, 在外加碳源和氮源时, 100 mg/L TNT 在 16 h 内可被菌群 S 完全去除. 只外加碳源时, TNT 的最高去除率为 80%; 只加入氮源时, 仍可除去 12% 的 TNT. 在 S1 催化体系中检测到较高活性硝基还原酶的存在, 该酶催化 TNT 转化为缩合中间产物二硝基双偶氮甲苯, 其分子量为 326. 但是只有 S1 和 S2 共存才能产生高活性的甲苯双加氧酶和邻苯二酚 2,3-双加氧酶, 两类酶共同催化中间产物的开环分解. 伴随着二硝基双偶氮甲苯的开环分解, 硝基脱落生成 NO2–, 后者进一步氧化生成 NO3–. 通过 S1 和 S2 的协同作用, 实现了 TNT 的好氧开环和硝基脱落, 该结果表明在 TNT 生物催化降解中复合菌群比单一菌株更具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