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1篇
力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标记DNA在氨基改性导电聚吡咯表面的固定/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吡咯(Py)与其衍生物——6-吡咯己胺(PyHA)的共聚物聚(吡咯-co-6-吡咯己胺)[poly(Py-co-PyHA)]的合成研究,并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来考察体系的电化学活性.在缓冲溶液中,由于探针DNA链上的负电荷与共聚物分子链上的正电荷之间存在强烈的静电吸引力,使得DNA能够固定在导电聚合物膜上.实验结果证明,目标DNA和聚吡咯薄膜之间不存在非特异性吸附,而能和探针DNA进行顺利杂交.此结果为以后研究更为敏感的DNA固定及导电聚合物敏感膜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有机化学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探讨教学采用多手段、多层次立体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合为一体,在学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训练,清晰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将(N-吡咯)己基硫醇自组装在金膜上,并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使吡咯与羧基功能化吡咯衍生物在自组装薄膜上进行共聚.然后对共聚物进行羧基活化处理.探针DNA通过与共聚物膜之间的共价键作用而固定在其表面上,接着与靶向DNA杂交.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共聚物在DNA固定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详细表征.采...  相似文献   
4.
以2,4-二硝基苯胺为原料,依次经重氮化和磺化反应制得2,4-二硝基苯磺酰氯(3); 3与氨水反应合成了2,4-二硝基苯磺酰胺(4),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EI-MS和元素分析确证。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剂,物料比{r[n(氨水):n(3)]}和加料次序对4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THF为溶剂,氨水75 mmol, r=1.5,于10~30 ℃反应3 h]下合成4,收率91.3%。  相似文献   
5.
DNA在氨基功能化偶氮苯自组装膜表面的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简单快速的方法制备出将DNA固定在其表面的单分子层敏感膜.首先采用表面自组装技术将硅氧烷基偶氮苯衍生物H2NAzoCONHC3Si(OCH3)3(APDA-N-TMSPBA)组装在硅表面,在详细考察单分子层薄膜的化学结构、表面浸润性和分子表面形貌之后,又通过紫外吸收光谱(UV)在位考察了硅氧烷基偶氮苯衍生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在DNA在自组装薄膜固定后,X光电子能谱仪(XPS)结果显示出现了明显的磷元素信号,表明DNA分子可以成功固定在自组装膜表面.  相似文献   
6.
导电聚合物由于其优越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一直是蛋白质芯片敏感膜的研究热点.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分别制备出氨基和羧基功能化导电聚吡咯共聚物薄膜,通过调节体系单体比例(体积比)来改变导电共聚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共聚物的化学组成,利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考察共聚物薄膜的电化学活性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等离子谐振生化分析仪原位考察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共聚物薄膜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由于共聚物薄膜上的功能基团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导致BSA吸附动力学和吸附量的差异.可以明显看出,蛋白质更容易在具有高的氨基密度或低的羧基密度的导电聚吡咯薄膜上进行吸附,随着氨基基团含量的增加,BSA在聚合物薄膜上的吸附量增大.相反,随着羧基基团含量的增大,BSA在共聚物薄膜上的吸附量减小.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控制蛋白质在导电聚合物上的吸附行为,进而为构建出更为敏感的、可精确控制的蛋白质芯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技术在硅片及金膜表面上制备导电聚丙烯酰吡咯(PMAP),并对聚合物薄膜的化学结构等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等离子谐振生化分析仪(SPR)原位考察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聚合物表面上的吸附行为,通过改变缓冲液的pH值和BSA的浓度对蛋白质吸附的影响,探讨了BSA在PMAP上的吸附机理.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考察了蛋白质吸附对于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BSA在聚合物表面上吸附前后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变化.  相似文献   
8.
均匀设计研究火焰喷涂尼龙1010涂层干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了火焰喷涂尼龙1010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同GCr15钢配副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涂层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损失同pv值相关性的数学模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涂层磨损表面形貌,进而探讨了涂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信、可行,具有显著性和统计意义;火焰喷涂尼龙1010涂层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同pv值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尼龙1010涂层的粘弹性因摩擦表面温度不同而明显不同所致;当pv值较低时,涂层摩擦表面温度相对较低,涂层仅发生弹性变形,相应的摩擦系数较小;随着pv值的增加,涂层摩擦表面温度升高、破坏加剧,故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损失增大;当pv值足够大时,涂层摩擦表面温度进一步升高,部分涂层发生熔融并形成润滑膜,相应的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损失降低.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为塑性变形、疲劳磨损和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9.
超分子凝胶通过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将溶剂液体相固定化,是一类重要的软物质材料。由于超分子凝胶能快速形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均一、可调,且可大规模制备,因此成为超分子化学、纳米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功能研究和应用拓展,如在材料模板、光电开关、药物释放、分子识别和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报道。由于超分子凝胶具有固-液相可逆转变、可控组装等特性,成为了超分子手性和分子手性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超分子凝胶在超分子手性催化、手性分子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超分子凝胶功能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为手性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苯并氮杂卓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分子结构,以3,4-二甲氧基苯丙酸为原料,经氯化亚砜酯化,氨水氨解,酰胺还原成伯胺,氨基酰化保护,硫酸催化成环,脱乙酰基,氨基Boc保护、脱保护形成盐酸盐,经八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其结构经1H NMR,HR-MS(ESI)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