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以不同臂(Arm)数的星形聚氧化乙烯(PEO)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结晶的晶体冰花图案.实验中采用的星形PEO样品,其臂数分别为3,4和8(3-arm-PEO,4-arm-PEO和8-arm-PEO)且每臂的分子量均为5000,线形PEO其分子量为5000.显然,随着星形PEO分子臂数的增加,分子拓扑形状的各向异性不断减小.在单层片晶冰花图案研究中发现,随着结晶温度逐渐向平衡熔点靠近,这些PEO样品的结晶冰花图案具有从树枝状晶体转变为海藻状晶体,然后转变为非规整的紧凑形晶体,最后变成多面晶体的变化规律.对细节的分析进一步表明,随着星形PEO分子臂数的增加,由于分子的各向异性减小,导致冰花状晶体的各向异性程度不断减弱,因此从树枝状晶体到海藻状晶体和从树枝状晶体到多面晶体的转变温度也都逐渐降低.将这些转变温度对臂数作图获得的一张形态相图(morphology diagram)说明了星形PEO结晶图案的分子形状依赖性,也阐明了冰花图案形成的大分子拓扑形状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丙烯等规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体系中给电子体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论述了给电子体尤其是内给电子体在聚丙烯催化剂中的作用机理,着重讨论了各种新型内给电子体、外给电子体化合物的设计原理及其对催化剂性能及丙烯聚合反应的调控作用,分析了新型内给电子体化合物1,3-二醚和琥珀酸酯等的特点、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并提出综合考虑内给电子体的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以及内、外给电子体的匹配是给电子体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使用小角X光散射(SAXS)方法研究了每臂分子量为5000的四臂聚氧化乙烯在从熔点以上的温度淬火到室温后,在室温到熔点前的温度区域里片晶的增厚过程.采用一维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分析了SAXS数据,获得了样品的长周期、线性结晶度、结晶层和无定形层厚度随温度的变化.按照这些参数在升温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确定了3个特征区域.Ⅰ区约在26~45℃内,存在着3种不同厚度的片晶,最厚的片晶层厚度为9.3 nm,线性结晶度、长周期、结晶层和无定形层厚度等参数基本不变,称为不变区.Ⅱ区约在45~52℃之间,这些参数都发生变化,SAXS的主峰分化为两个主要的峰,长周期、结晶层和无定形层厚度开始增加,但是,线性结晶度升高后又降低,称为转变区.Ⅲ区约在52~60℃之间,体系中只有单一厚度的片晶,其厚度不断增厚,到60℃结晶层厚度达15.8 nm,称为增厚区.从分子运动和片晶亚稳定本质分析,可以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3个区域发生变化的本质:在不变区里,主要的分子运动几乎被冻结,不可能发生可检测到的片晶结构变化.在转变区里,分子运动开始起作用,未结晶的分子开始结晶.同时,薄片晶会熔融,尔后又重新结晶.在增厚区里,线性结晶度和结晶层厚度增加,也意味着熔融-重结晶过程还在继续,直至达到这个样品可能形成的最厚片晶的熔点.实验观察到的熔融-重结晶过程的本质是聚合物片晶的亚稳态特性,稳定性低的薄片晶向稳定性高的厚片晶转变,即一个典型的奥斯瓦尔德熟化(Ostwald ripening).  相似文献   
4.
报道分子量为5000的聚氧化乙烯(PEO)从熔融态淬火到液氮温度后形成的两次链折叠(2-FC)片晶增厚过程的研究结果.在升温和恒温条件下,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在位地跟踪了2-FC片晶增厚成一次链折叠(1-FC)和进一步成为伸直链(EC)片晶的增厚过程.通过对SAXS数据以及它们的一维相关函数的数据的分析,发现在52℃以下,2-FC片晶主要增厚为1-FC片晶;在52℃以上,2-FC片晶则主要增厚为EC片晶;在58℃到EC片晶的熔点的温度区域里,已经形成的1-FC片晶还会熔融,完全转化为EC片晶.利用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晶体的形貌,比如球晶,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晶体破坏后再形成的变化,也就是说片晶的增厚过程是一个发生在球晶内部的薄片晶熔融后转化为厚片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嵌段共聚物是由几个不同的高分子链段通过化学键相连所构成的 .在合成方法上一般是通过几类不同的活性聚合 ,调控单体的加料次序或者通过不同的大分子链段末端的反应活性点偶联而成[1~ 3 ] .所形成的化学键将嵌段共聚物中不相溶的几段相连 ,于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微相分离的现象 ,继而可以在 1 0~ 1 0 0nm尺度范围内形成各种各样的微区结构[4,5]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研究的重点是认定嵌段共聚物的微区结构和研究微相分离的动力学 ,已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结果 ,至今仍然是高分子科学中的热门课题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正是由于不同的高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