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陈战国  周继梅  王芸  李文丽 《化学学报》2011,69(23):2851-2858
在无水磷酸钾催化下,以乙酰胺(CH3CONH2)和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为氮源和卤素源,丙酮作溶剂,建立了β-硝基苯乙烯双键上的区域专一性氨溴加成反应新体系.该法在室温下,无需惰性气体保护可高收率的获得邻位氨卤加成产物,最高收率可达79%.实验证明,当β-硝基苯乙烯中苯环4-位具有强供电子基团时(如CH3O),该...  相似文献   
2.
魏荣宝  李文丽  刘博  梁娅 《有机化学》2009,29(10):1508-1521
螺缩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表现出的很好的生理活性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兴趣. 对近年来天然存在的螺缩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描述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了在医药、农药等方面的潜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原位固体NMR用于研究分子筛表面酸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 固体 N M R 样品原 位处理 、装样和 密封 的一 体化 装置 ,可 用于 催 化剂 样品 预 处理.利用该 装置可 进行样品 的脱气、脱水、吸附 探针分 子及氧化 还原 等操 作,还 可以 原位 将处 理后 的样品转 移到样品 管中封 存. 通过 两个实例 展示了 该装置的 实际效果 .(1 ) 研 究 Mg O 改性的 H Y 分子筛的1 H M A S N M R 谱发 现,随着 Mg O 担载 量 的变 化 分 子 筛 表面 的 Si O H 数 量 也 相 应 改变 ,显 示 Mg O 与 分子筛之 间存在 较强的相 互作用. ( 2) 利用较 大的 碱性 有机 胺分 子吸 附在 分子 筛外 表面,研究 H Y 分 子筛外表 面的酸 性,发现其 酸性主 要来源于 分子筛 表面的 Si O H.  相似文献   
4.
在铝粉催化下, 以对甲苯磺酰胺(TsNH2)和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为氮源和卤素源, 二氯甲烷作溶剂, 建立了肉桂酸酯双键上的高度区域选择和立体选择性氨卤加成反应新体系. 该法在室温下, 无需惰性气体保护可高产率的给出邻位氨基、卤素的加成产物, 最高收率可达97%. 实验证明, 当肉桂酸酯中与双键直接相连苯环上对位具有强给电子基团时(如CH3O), 该反应的产率高, 同时得到唯一的α-溴-β-氨基肉桂酸酯加成产物|当肉桂酸酯中与双键直接相连苯环对位不具有强给电子基团(如CH3O)时, 该反应的产率较低, 同时得到唯一的α-氨基-β-溴的肉桂酸酯加成产物.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肉桂酸酯衍生物(缺电子烯键)的氨溴加成反应是一个亲电加成反应. 共考察了20种不同结构的肉桂酸酯的氨溴加成反应情况, 其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及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确证, 并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由缺电子烯烃(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反应快速转变成功能化烯胺的新方法.缺电子烯烃在N,N-二甲基酰胺(DMF)溶剂中,在NaOAc促进下与NBS反应,可快速转变成相应的烯胺.在优化的条件下,考察了12种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与NBS的反应情况,各种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均能转变成相应的烯胺,证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收率高(最高收率可达98%).所用催化剂易得、稳定,价格低廉,并且反应具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为合成功能化烯胺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所有产物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率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6.
以大孔SiO2为载体,通过SnCl2/SbCl3的乙二醇溶液的浸渍,孔道内两步水解和高温煅烧等处理,制备出大尺寸大孔径的ATO/SiO2导电材料,用SEM﹑FTIR﹑XRD﹑XPS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用稳态极化和苯胺电化学聚合研究其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ATO以10nm尺寸的微粒形式均匀致密的负载在SiO2薄层上,电导率随AT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负载三次后的体积电阻是18Ω·cm,比表面积达到77m2·g-1。ATO/SiO2大孔电极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分别具有2.5和2.2V的析氧电位。SiO2/ATO电极在恒电流下可以使苯胺发生电氧化聚合,并在ATO表面覆盖上聚苯胺导电膜,循环伏安实验表明聚苯胺具有电活性,并且电信号随着电极润湿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大孔电极的高比表面积对电化学反应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螺共轭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共轭术语是1967年由Simmons和Fukunaga首次提出的, 由于其特殊的立体电子效应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综述了40年来有关螺共轭的理论发展以及在发光材料、光致变色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螺环染料、有机导体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展望了螺共轭效应的应用前景,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